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中国衣裳与审美·第二课:十二章纹

2024-09-22 00:58 来源:海蔻通 点击:

中国衣裳与审美·第二课: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纹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

在《尚书》当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说的是舜帝跟大臣们谈论如何治理国家。从前后的语境看,应该是在指导他的接班人,也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即后来的禹帝。

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段话当中的帝就是舜帝。其核心的意思是说,我想把十二种图案用到衣服上。其中前六种彩绘在衣的上部分,而后六种是绣制在

衣的下部分。 舜帝所用的十二种图案,后来被称为十二章纹。而这十二章纹,从舜帝开始到清朝覆灭,几乎全线贯穿在帝王的礼服当中。

一、令人敬仰的舜帝

舜帝史称虞舜,生于姚墟,名为姚重华,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因品德高尚被尧选为接班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崇为五帝之一。

1.孝感天下

舜帝祖上虽然地位显赫,但后世却成为了身份普通的百姓。而且他的父亲瞽叟还是一位盲人。因为舜帝的生母早亡,所以父亲再婚,跟继母生了一个儿子,名为象。

按照《世纪·五帝本纪》的说法: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意思是说,舜的父亲瞽叟不讲道德,后母言不及义,弟弟象又狂傲骄横,他们都想杀死舜。按照常理来看,继母和弟弟的态度可以理解,但亲生父亲为什么也会这么残忍呢?显然在那个时代像瞽叟这种身份卑微的盲人再婚,家庭地位不可能太高。眼睛看不见真相,妻子又偏袒自己的亲生儿子,受到蛊惑也属正常。摊上这么个家庭,内心当然很痛苦,那么舜帝会怎样做呢?

总的来说,舜帝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也很友善。想杀他,总找不到借口。有事情使唤,他却总在身边侍候。所以舜帝早年的生活可谓艰难。

有一次父亲瞽叟要舜帝挖井,长期处于危险当中的舜帝多留了一个心眼。他在挖井的时候,特地在井下凿了个隐秘通道以备逃生。果然等舜帝挖到深处,瞽叟和象合力倾倒泥土把井填实,而舜有幸得以从秘道逃出。瞽叟和象非常高兴,以为舜死了。于是象跟人炫耀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接下来就开始与父母一起瓜分舜帝的财物,霸占他的妻子。但即便如此,舜帝脱险之后,仍然孝顺父母,友爱弟弟,并且更加小心。

2.德誉邦国

舜帝的孝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以素养作为基础。

第一,舜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比如他在耕地的时候不忍心用鞭子直接抽打老牛,而是通过敲打其他物件来振动老牛,提醒用力。第二,舜帝也是一位极为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因为孝闻天下,所以得到尧帝身边四位重臣的共同举荐。而尧帝则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舜帝,借以观察他到底怎样治家。虽然这种做法今天看上去有些夸张,但尧帝认为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继承人,花这么大代价也是值得的。

那么舜帝表现如何呢?显然,娥皇、女英是帝王的女儿,按常理身上难免有骄娇二气。但是嫁给舜帝之后—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也就是说她们不敢因为出身显贵而骄傲,不敢怠慢舜帝的亲人,极其遵守为妇之道。

第三,在《礼记·中庸》当中说道: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段话大意是说:孔子认为舜帝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舜帝喜欢向别人请教,即使话很浅显,他也会认真倾听,力图发现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他包容别人的短处而表扬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恶言而宣扬别人的善言。研究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采取适中的方法引导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原因吧!

可见,舜帝的品行与儒家的倡导非常相近,因此说后世儒家受了舜帝的影响,也是有道理的。

那么,这样一位舜帝想用十二章纹表达什么呢?

二、以德治国的源头

十二章纹始于舜帝,后来各朝代的用法和解释都有一些变化,但主体保持稳定。在这里不讲各家观点的细节,采用比较公认的说法。

1.胜任模型

舜帝为什么要在衣裳之上使用这十二章纹呢?因为《尚书》写得非常简约,所以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

可能一,追求美感。十二章纹含有多种花纹,多种色彩,美是自然的。可能二,怀念过去。舜帝说“欲观古人之象”,意思是说想看到古人服装上出现的图案。可见,舜帝之前的服装上已经出现了图案,他的设计应该是把十二种已经成型的图案进行了重新整合。

可能三,自我标榜。十二种图案,不仅涉及了天道、神圣、社稷、人伦等人类生活和认识的重大范畴,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十二种美好的品行。因此通过十二种图案进行自我标榜,可以产生震慑百姓的效果。可能四,素质要求。按照《尚书》当中这段记载的语境,是在跟他的接班人大禹谈论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用十二章纹,通过形象的方式要求后世帝王以十二种品行规范自我,同样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只有符合这十二种品行,才是一个合格帝王。所以十二章纹按今天人力资源的概念就是一位帝王的胜任模型。

而在今天看来,或许四种可能兼而有之,但第四种可能更符合舜帝本人的特质,也更体现出培养接班人的强烈愿望。

2.具体含义

《尚书》当中说到的十二章纹,目前得到公认的名称和次序如下: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其中有一些章纹可以直观形象进行理解,也有一些需要略作迁回才能明白含义。历史上参与解说十二章纹的人很多,比如著名的王安石和苏轼都曾经做过阐述。其中日、月、星辰、山、龙、火六种比较直观,而华虫、宗彝、藻、黼、黻则需要进行一些解释。

华虫:在历史上曾经有人把这个词拆开成为“华”和“虫”,认为是两种事物。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华虫就是雉鸡(俗称野鸡),是凤凰的前身。而雉鸡的羽毛华丽多彩,因此寓意文采昭著。

宗舞:这个图案的解释略为复杂。首先,宗舞是古代用来祭祀的礼器,所以象征着对国家忠对长辈孝。但是宗鼻成对出现,并且分别画虎和雌,其中雌是一种长尾猴。于是两者又构成了勇和智的统一。这样一来忠、孝、勇、智被统一在一种图案当中。于是有人解释为,以大智大勇来保护宗庙社稷,因此最后还是聚焦到忠孝上面。

藻:藻就是水草,常年经受水的冲刷,因此主要用来象征洁净。

粉米:粉米就是粮食,用以滋养民众。可以理解为把握轻重,关注民生,求实务本。

翻(读作斧):白刃利斧,象征着刚健果断,雷厉风行。

黻(读作服):十二章纹当中唯一的抽象符号,也是最难从形象上直观理解的符号。古代学者的解释之一是两弓相背,意思是明辨是非,知错能改。

假如把上面对十二章纹的解释进行凝练和聚焦,忽略一些较为间接的说法,从品行的角度,可以建立如下的对应关系。

显然,一位帝王的品行如果符合以上的各项要求,自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因此可以进一步引申为,舜帝提倡的是以德治国,这就与他个人的经历和表现相契合了。

三、等级分明的设计

那么十二章纹到底怎样运用在服装上面的呢?大体上,前六种彩绘在上衣之上,而后六种绣制在下裳之上。

但是,运用的方式远远不只一种。还有场合和级别的区分。1.场合的区分

在《周礼》当中提到了六种冕服。这六种冕服是“王之吉服”,也就是举行吉事活动时周王的礼服,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驚冕、毳冕、稀冕、玄冕。这些冕服分别用在什么场合呢?

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

享先公、飨射则驚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祭社稷五祀则締冕; 祭群小祀则玄冕。

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之一。祭祀不同的对象,需要穿着不同级别的冕服。而不同级别在衣裳之上首先体现为章纹的多少。虽然每个朝代冕服的种类和纹样数量不尽相同,但大致符合如下原则。大裘冕-0或12章

衮冕-9或12章 驚冕-7章

毳冕5章 稀冕-3章

玄冕-1或0章

在周朝的时候,大裘冕上并没有章纹,衮冕上的章纹数量是最多的。天子穿戴的衮冕,虽然服装上从山开始向下共九章,而日、月、星辰三章,则出现在他身后的旗帜之上。

2.数量问题

一般认为在周以前,帝王身上的章纹数量为12个。

到了周朝,制定了六冕制度,虽然周王身上最多只能出现9个章纹,但是加上旗帜上的日、月、星,也构成了十二章纹。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六冕制度,礼服上也就没有了章纹。汉初承袭秦朝服制,也没有章纹。直到汉明帝时才重新修订了冕服制度,皇帝身上重新穿上了十二章纹。于是从汉明帝开始到清朝结束,无论哪个朝代,皇帝最重要的礼服,永远会有十二章纹,只是礼服的名称、形制、色彩,以及十二章纹的工艺、位置有所不同罢了。

3.级别的区分

带有章纹的服装,也并不只有帝王一人穿着,其他官员也要按不同级别穿着章纹数量不同的服装。在《后汉书·舆服志》当中对此有过非常清晰的说明。

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也就是说,天子可以使用12章,而天子以下的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爵位,章纹的数量依次递减。举几个比较熟悉的人物:

宋襄公—公爵。如果按照严格规定,虽然宋襄公在春秋时期称霸不成还被搞得灰头土脸,但毕竟身份是公爵,所以服装上可从山开始出现九个章纹,含有龙在内。只是他身上的龙是降龙,不允许出现升龙。齐桓公—侯爵。齐桓公虽然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八面威风,但身份是侯爵,只能从华虫开始穿七个章纹。所以他的身上最多出现华虫,也就是雉鸡,不能有龙。

秦穆公—伯爵。身为伯爵的秦穆公,虽然称霸晚于齐桓公,按规定也可以最高穿着有华虫的七个章纹。

楚庄王—子爵。后来称霸的楚庄王,虽然实力雄厚,但开国国君封为子爵,按规定只能穿藻火以下五种章纹。当然,楚国早在春秋之初就僭越礼制,自称为王,所以服装上也就不必再与周王朝保持一致。

男爵因为封国较小,少有名人。许国和宿国,为男爵国。四、等级划分并非拍脑袋

六冕制度除了以章纹数量体现等级之外,也在冕旒的数量、色彩、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体现。但十二章纹的核心诉求并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数量差别就能说明清楚的。堪称智慧的是,这种划分背后透射出对各级官员的素质要求是经过精心构思的。所以,等级划分并不简单粗暴,也就是说并非拍脑袋拍出来的。

为了方便理解,此处依逆序从卿大夫所穿的低级冕服开始进行说明。

1.卿大夫的基本品行

按照《后汉书·舆服志》的说法,卿大夫自粉米以下,为什么?卿大夫实际上是诸侯国当中有封地的官员,他们管理着封地上的民众。对于这样的基层官员需要什么素质呢?

粉米、黼、黻。

粉米的寓意是务本,也就是重视农桑。黼的寓意是刚健果断、雷厉风行。而黻的寓意则是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这三种品行,无疑是最为实用的。显然身为基层官员,相当于现代企业当中的部门经理,有了这三种基本品行,就差不多可以胜任了。

2.子爵和男爵的基本品行

子爵和男爵虽然爵位低,但毕竟还是一国之君,他们也管理着一定数量的卿大夫。所以,要想把卿大夫们管好,就要超过他们的品行。于是他们需要多两种素质。什么呢?

藻、火。

藻,水草,象征洁净。而火,则象征着热情向上。由此看来,他们除了务本、果断、明理之外,还能做到更加廉洁,更有激情。廉洁,自然会得到广泛的信任,激情就能调动部下的情绪。有了这五种品行,一个小国家,或者说一个小企业,就可以干得红红火火。

3.侯爵和伯爵的品行

但是,到了侯爵和伯爵这里,事情就变得更复杂了。因为国家的规模大了,卿大夫多了,这个时候就必须懂得文化上的疏导,懂得用礼制管理社会。因此需要增加两种素质要求,于是侯爵和伯爵就需要参照七种章纹来加强自身修养。

华虫、宗彝。

华虫的寓意在于文采昭著,而宗彝在于忠孝。很显然,一个中等国家的君主已经无法再到现场指挥工作,也无法靠个人廉洁和激情赢得上下的支持,他必须靠文化和礼制来影响和管理民众。所以,有文采才能把想法讲得更清楚、更动听;同时推动忠孝,这样才能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公爵的品行

公爵,是天子之下最高的爵位,所管辖的土地和民众自然也是诸侯当中最多的。所以作为大国之君,在侯伯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加两个章纹。山、龙。

山是稳固的,所以要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性格、牢固的社会结构。而龙是灵变的,所以要有过人的智谋,能够如龙一样兴风致雨,解决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对照今天,这些都应该是一个成功大企业领导人的品行要求。举个例子,今天的马云,首先就是信念特别坚定,其次就是智识明显过人,因此如生活在古代应该可以当好一个公爵。

5.天子的品行

那么天子要强在什么地方呢?既然是天子,当然就要懂天道。于是就需要有:日、月、星辰。

天道,当然是非常深刻的话题,涉及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但是,那个时代天道也可以通过形象的方式获得启示。那么天道是什么呢?首先就是日、月、星辰,出入有常,依照规律运转。其次就是各有职能,日普照万物,注入生长的力量;月以宁静和美安慰人的心灵;星辰遍布寰宇,感应人间变化,做出警示的形态。所以,天子就应该关爱万民百姓,像上天一样,创造一个温暖宁静,不偏离正道的大环境。

可以说,日月星辰是宇宙层面,山龙华虫是邦国层面,宗彝藻火是做人层面,粉米黼黻是做事层面。于是,一位帝王如果能够遵天道、爱国家、会做人、能做事,当然就英明伟大了。

五、十二章纹施于服装的样子

十二章纹到底在服装上怎样运用呢?

1.《历代帝王图》提供的参考

那么,运用了十二章纹的礼服是什么样子的呢?目前学者们主要参考的依据之一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约601—673),是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曾在隋唐两代做官,官至唐朝右相。他擅长工艺,多巧思,是一位大画家,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阎立本身为朝廷高官,跟皇帝接触较多,所以他画的帝王,从穿着上应该更有参考价值。《历代帝王图》是现代人了解古代帝王服装的重要依据。比如这张刘备的画像,虽然无法完整看清楚十二章纹,但肩头的日月两章是清晰可见的。十二章纹的安排,一般左肩为日,右肩为月,以表达肩挑日月的含义。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古代左为阳,右为阴,以左为尊等思想的影响。

2.《三礼图》

《三礼图》是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三礼,备

是指儒家经典之《周礼》《仪礼》《礼记》。但因文字表达有失准确,所以从汉代学者郑玄开始,不断有人编著《三礼图》,以图注礼,对三礼进行视觉呈现。但是,很多历史文献已经佚失,能见的版本又多有杂错存疑之处,所以由宋代学者聂崇义进行参互考订,纂辑成《新定三礼图》或《三礼图谱》,成为后来研究三礼的重要依据。

在《新定三礼图》中,十二章纹的位置和形态也有所展示。

3.《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共108卷,同样也是研究古代器物形象的宝贵资料。

在《三才图会》当中,绝大部分帝王都有上身画像。其中一部分帝王的身上有章纹出现。例如秦始皇赢政、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隋文帝杨坚等人的画像当中,都有日、月或者星辰、山等章纹出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的画像。《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也就是说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把礼服做了改变,废除了周朝的六冕之制,各种祭祀活动都穿袀玄。按照后人的解释,袀玄就是一套上下通黑的服装。因此,《三才图会》当中的秦始皇画像即使真实,时间也应该在秦统一之前。

4.明代画像和文物

在明代皇帝画像当中,虽然几乎看不到皇帝穿冕服的画面,但是在作为常服的袍服之上,往往织绣了十二章纹。并且也有相应的出土文物,作为实证。

明代嘉靖皇帝

5.清朝的方式

十二章纹从舜帝时代开始,绝大部分时期都会出现在帝王的礼服之上,到了明代开始向常服转移。到了清代,干脆废除了冕服,帝王只穿龙袍。这个时候十二章纹的位置和大小都做了调整。

现代人参考《三礼图》《三才图会》等古代图像资料,以及多个朝代留下的文字资料,绘制了这样一张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冕服示意图,明确地标示出了十二章纹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六、古人头脑中的生态系统

解释十二章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所谓古代官员胜任模型,只是就其中一个范畴进行解释而已。如果仔细考量还会发现,十二章纹其实是古人头脑中的生态系统。

1.古人的系统观

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系统观念。比如阴阳五行就是非常优秀的哲思系统,传统中医就是以这一系统分析人体的产物。同样,十二章纹也是一个系统。但是相比起阴阳五行的理论系统,十二章纹则更像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十二章纹由具体事物构成,而不是由阴阳、金、木、水、火、土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构成。所以它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形象和直观反映。第二,十二种章纹之间的关系并不像阴阳五行那样具有明确的生克关系,即便是龙与华虫,虽然看似具有阴阳的属性之分,但是却没有龙凤那种自成体系的紧密关系。

第三,十二章纹就如大千世界,它从物质、精神、自然、社会、客观、主观、制度、文化、能力、心态、材料、手段、工具、文字等多层次多角度呈现了丰富的生活元素,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既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隐含着龙凤呈祥的神秘,同时还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现。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对一部分纹样划分阴阳(日、龙为阳,月、华虫为阴),也可以把一部分纳入五行(粉米—土、黼—斧—金、宗彝—礼器—盛酒—有金有水、藻—水草—有水有木、火—火)。第四,虽然十二章纹当中含有龙,并且龙也是其中最高的生命体,但是龙并没有从十二章纹里独立出来成为脱离系统的存在。十二章纹是有机的,体现了古人卓越的系统智慧。

2.系统的局部放大

十二章纹是一个古老的生态系统。系统当中的一些纹样后来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比如,龙和华虫后来演变成了龙凤呈祥的文化意象。龙的形象在后来被逐渐强化、放大、丰富;而华虫的形象逐渐演化成了凤凰,与龙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非常有趣的是,龙凤并非同一种类生命,凤也并非这种神鸟当中的雌性,但却被民间分別用于象征皇帝和皇后。种和谐到底说明了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那种超越现实的恢宏格局,还是皇族本身就是对立统一,永远不可能真正合一的矛盾体呢?

再比如,黻这个纹样,是在十二章纹当中唯一一个抽象图案,也可以说它是文字符号的代表。实际上,在后来的运用当中,黻也被用于帝王的衣领,称之为黻领。黻本身是善恶分明,知错能改,这个符号用在领口,可以起到提示帝王,警示臣下的双重作用。

此外,如果留心就会发现,在很多庙宇当中,可以见到黻或由黻变形而成的建筑图案。

参考文献:

《中国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