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2024-08-28 10:14 来源:海蔻通 点击: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中国地道风物#

大家好,这里是叶雨拾光。小麦纹枯病已逐步成为我国小麦区的常发病害,近几年发生程度不断在加重。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在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一旦发展到后期,基本无法防治,造成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白穗等,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给种植户造成极大损失。今天叶雨拾光总结了小麦纹枯病在各个生育期的危害特征及防病规律,供大家参考,尽早发现,尽早防治。

(图片来自网络)

1、危害特征

小麦纹枯病在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受纹枯菌侵染后,造成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倒伏、枯株白穗等多种症状。

(1)烂芽。小麦播种后开始受到侵染,使受侵染的芽鞘褐变、芽枯死腐烂,造成不能出苗。

(图片来自网络)

(2)病苗枯死。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起初在第一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最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小麦返青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扩展融合后,形成云纹状的花秆,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

(图片来自网络)

(4)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特别是种植密度大,水肥条件好的田块,浇水或风雨后发生尤为偏重。

(5)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因病株的养分、水分供不应求,造成结实减少,籽粒秕瘦,或者枯死,形成枯白穗。

(图片来自网络)

2、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发病适温 20℃左右,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小麦纹枯病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

(图片来自网络)

(1)冬前发生期。小麦在土中发芽时,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多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造成芽枯死、或不出苗。

(2)越冬静止期。随着外层病叶枯死后,加之冬天来临,气温降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有所下降,但部分冬前病株带菌仍可越冬,并成为第二年春季发病重要侵染源。

(图片来自网络)

(3)返青上升期。一般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不断升高,病菌在小麦植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正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4)拔节盛发期。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造成分蘖枯死,茎部腐烂,严重者则发生倒伏。

(5)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植株,因输导组织坏死,会造成迅速失水枯死,在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图片来自网络)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平衡施肥,播前拌种,适当晚播。冬小麦播种过早,入冬前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增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播种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避免施用带病残体的粪肥;加强排水,及时防除杂草。

(图片来自网络)

(2)种子处理。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16%戊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20-533g/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300g/100kg种子,对适量水,加人种子均匀搅拌,拌种后及时播种。若堆闷时间过长,可能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

(3)关注病虫害预警,常到田间查看,及时化学防治。小麦拔节期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10g/亩,或12.5%烯唑醇45-60g/亩,或15%己唑醇15-20毫升/亩,或43%戊唑醇6-10毫升/亩,或20%丙环唑20-25毫升/亩,或5%井冈霉素100毫升/亩,或40%苯醚甲环唑20克/亩,或70%甲基硫菌灵50-100克/亩等,对水均匀喷施。也可选择:噻呋酰胺、噻呋·己唑醇、唑醚·戊唑醇、嘧菌酯、氰烯菊酯、井冈霉素·三唑酮等药剂。发病后,要尽快防治,越早越好。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关于小麦纹枯病的分享,如果觉得有用、记得点个关注,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您的鼓励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