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余贲民:秋收起义时担任副师长,为何后来不指挥军队了

2024-08-28 09:45 来源:海蔻通 点击:

余贲民:秋收起义时担任副师长,为何后来不指挥军队了

1933年4月,江西省万载县红军医院。

一位中年军官躺在病床上,用尽最后的力气喊出了两个字:革命!就此与世长辞。“贲老!”旁边的医护人员放声大哭,却再也难以挽回中年军官的生命了。

这名中年军官叫做余贲民,人称“贲老”。余贲民,湖南平江人,出生于1888年,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算是年龄比较大的了。余贲民是个老资格的革命家了,早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他就以湖南新军连长的身份,参加过由焦达峰、陈作新等人领导的湖南光复运动。

1922年,余贲民光荣地加入我党,在平江县发展党的组织。余贲民与毛委员是老相识了,曾经赴毛委员担任所长的广州农讲所,学习农民运动经验,与毛委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农讲所进修完毕后,余贲民返回老家平江,利用自己的老资格,成功将平江团防局掌握在手,当上了团防局局长的职务。我党掌握了这支团防武装,为平江县工农武装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光头背叛革命,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陷入低潮期。此时,国军将余贲民掌握的团防局武装,视为眼中钉,时刻策划着吞并这支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余贲民率革命武装奋力抵抗,将阴谋夺权的反动武装击退。

随后,余贲民扩充了团防局的武装力量,大量吸收平江当地的工农武装加入革命队伍,成立平江工农义勇军,余贲民担任队长,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一支一千余人的武装力量。

南昌起义发动前夕,贺老总派人联系余贲民的武装,准备吸纳这支武装力量参加起义,在贺老总的指示下,平江义勇军改编为第二十军独立团,前往南昌参加起义。

接到命令,余贲民不敢怠慢,急率领队伍赶往南昌。当余贲民部往南昌赶路之时,在湘赣边界地区,有两支武装同样在急行军赶往南昌,他们是卢德铭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以及苏先俊领导的浏阳工农义勇军。

按照贺龙的指示,余贲民部平江义勇军,是要与苏先俊部浏阳义勇军合并,一起接受贺老总的领导,参加南昌起义的。在湘赣边界,余贲民部与苏先俊部顺利会师,按照指示,合并为20军独立团。但是在确定团长的人选时,却难产了。

为啥难产呢?因为余贲民和苏先俊两人在党内军界的地位上不相上下,谁做团长,都难以令对方服气。我们先看余贲民,他是参加辛亥革命的老革命党人,又做过平江团防局局长,德高望重,人称“贲老”,余贲民在我党军队中的资历,是非常高的。

而苏先俊呢?苏先俊毕业于黄埔三期,毕业后在粤军中任职,大革命失败后,在浏阳地区发展工农武装力量,最终拉起了一支600余人的武装,也是一位实力派。苏先俊文化水平相当高,又是科班军校出身,自视甚高。虽然如此,但我们看到,苏先俊在资历上是难以与余贲民匹敌的,差的挺多。

那么苏先俊不服余贲民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自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苏先俊前往浏阳组织义勇军,是党组织委派的,是中央的“特派员”。有着这个身份,苏先俊自然是觉得团长一职非自己莫属了。

就在二人相持不下之时,遇到了另一支队伍,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支队伍就是警卫团。警卫团此时驻扎在江西修水,团长卢德铭已经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此时的代理团长,是原来的营长兼副团长余洒度。

余贲民与苏先俊互不服气,队伍却还得继续行军,队伍到达涂家埠时,传来了南昌起义已经发动的消息,而此时,涂家埠车站也已经被粤军张发奎部占领,队伍无法继续东进了。于是,余贲民和苏先俊率领队伍转而赶往修水,正遇上余洒度率领的警卫团。

余贲民与余洒度是老乡,又是本家,双方一见投缘,相谈甚欢。余洒度是黄埔二期生,是苏先俊的前辈学长,苏先俊对其也非常服气。就这样,三方一拍即合,余贲民、苏先俊部一起合编入警卫团,共同接受余洒度的领导。

三人经过商量,决定暂时栖居于江西省主席朱培德部,暂编为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由余洒度担任师长,余贲民担任副师长,苏先俊则担任三团团长。这支队伍后来在毛委员领导下,作为秋收起义的骨干力量参加了起义,是我党我军革命的火种。

秋收起义时,余贲民的职务是副师长,地位仅次于毛委员和卢德铭、余洒度,是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官。但由于余贲民身体不好,需要养病,毛委员为了照顾他,在上井冈山后,主要让他负责后勤方面的工作,余贲民就此离开了军事指挥的岗位,却在后勤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余贲民担任被服厂厂长期间,造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套自己的军装,受到毛委员的亲口称赞。而作为我军当时的两位大管家(另一位是范树德)之一,余贲民经手的钱粮无数,却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确是一位好管家。

1933年4月,余贲民在执行任务时遇到反动派军队的伏击,为了掩护队伍撤退,他亲自断后阻击敌人,结果身受重伤,最终不治,壮烈牺牲。

余贲民是我军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地位,在井冈山前期也是位居全军前列的,如果能活到建国,将至少是大将级别。

本文作者: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