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唐山大兄》李小龙技击法解析

2024-08-28 01:24 来源:海蔻通 点击:

《唐山大兄》李小龙技击法解析

美国人称李小龙为“功夫之王”、“MMA之父”……日本人称李小龙为“武之圣者”。但在我们自己看来,却对这位国术传承人褒贬不一。虽然都不否认李小龙作为武术宗师和动作电影开创人的历史贡献,但受到一些西方搏击思想的影响,对其技击法的水平,却莫衷一是,各执一言。

鄙人不才,出于对李小龙先生的崇拜,和对其武学思想的热爱,斗胆解析【李小龙技击法】,先以1971年《唐山大兄》视频资料为引,逐步解析。

首先是武术理念,没有理念驱动,一切技法都是空谈。

▲ 先看这几张Gif图片,路人甲乙丙丁有很大的演的成分,但李小龙展示的却是实打实的真功夫,看过这几张图之后,可能唯一的印象就是李小龙“快、准、狠”,学术一点儿就是“速度、准确度、力量”都很强。事实上所有的武术竞技类,都要求快、准、狠……但自近现代有搏击记录起,只有李小龙一个人能做到激发人体所有潜能的快、准、狠。

请记住【快、准、狠】这三个字,虽然浅显笼统,但我会围绕它们展开解析,并阐明为何我会把“只有李小龙一个人”说的这样绝对。

首先,我要引出几个概念,有一些是早有人下过定义并已经科学运用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发明创造的,但我都会对它们做相应论述。

概念一:关节锁肌肉锁

▲先看一下《唐山大兄》最后一场打戏李小龙和韩英杰老师的警戒势对比,李小龙在肩部、腰腹、髋部都处在肌肉锁状态;而韩英杰老师在腰腹及髋部则是处在关节锁状态。(韩英杰是香港电影著名特技演员、武术指导和导演,演绎技术动作比较出色。)

这就造成了非常强烈的动作慢对比,拿髋关节为例,比如说开一字马,站立姿势,一脚为支撑,一脚向上开一字马,髋关节会有这样一个动作序列:

起始阶段:骨盆前倾,髋关节锁维持站姿,周围肌肉辅助配合,这样站立会比较省力

→肌肉发力,取消关节锁

→肌肉发力,进入骨盆后倾,并以肌肉等长收缩维持骨盆后倾,达成肌肉锁

→肌肉发力,向上开一字马

而在这一过程中,初始的站立姿势,髋关节便是关节锁,到第三部维持骨盆后倾阶段就是肌肉锁。可以说:关节锁是一种相对稳定;肌肉锁则是一种绝对稳定。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所有关节,都在履行关节锁优先的行为模式,因为这样会更省力,不论是身体自主还是潜意识,都是省力优先。

而达成肌肉锁的关键,就是要引出的第二个概念:肌肉的等长收缩

概念二:等长收缩。

这个概念早已有之,在西方运动物理学中有定义,但太过教条晦涩。简义如下:肌肉收缩大致分为两种: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是变张、变长收缩。等长收缩即肌肉控制长度不变,承载加注的张力;等张收缩即控制加注的张力不变,肌肉做向心和离心的律动收缩;而变张、变长即为张力和长度都改变。

但无论怎样收缩,只要加注张力、或有长度变化,肌肉便会做功,消耗能量,花费体力。

▲在这个gif之中,李小龙便是明显的髋关节肌肉锁,因为要用攻击距离更长的腿击避免对方匕首近身。

通过这两个概念,便可以解释李小龙每一个动作,快,都能做到后发先至的原因:

▲我们看成龙大哥的这个动态图,不算趴桌子上那次,有两次腿击,第一次无效被闪过,第二次被抓住破绽放倒,成龙大哥在警戒势中履行的就是关节锁(不是大哥不够强啊,我就例举下)。

按照一字马的流程,类比腿前踢的踢击动作:

▲首先,基本所有人,所有搏击技术中,在警戒势都是韩英杰老师这样的技术动作,上体前倾,腰部后缩,这是一种本能,所有的动物都一样,豪猪、刺猬、穿山甲尤其明显,在遇到危险时把最薄弱的腹部保护起来,人体潜意识也一样,利用这种体势,靠胸部和腿部的骨骼肌肉把腹部保护起来。

那么这种情况下前踢的动作序列如下:

首先保持警戒,肌肉紧张,髋部会处在比站姿更严重的骨盆前倾,关节锁更稳固①;

→花费0.5秒→调动肌肉,取消关节锁②;

→花费0.2秒→调动肌肉,进入骨盆后倾③;

→花费0.5秒→调动下肢,抬腿踢击④。

具体动作参考成龙大哥的gif。

这个时间是我约算的,但在任何搏击中都是一样的发力流程,这是我们的身体本能,靠潜意识驱动,除非靠主动意识去消除。

没错,李小龙就是那个用主动意识消除了这种生物本能的人。

▲这张静态图表现的尤为明显,当然有躲避匕首的意图,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李小龙的所有警戒势都是这样的。

利用肌肉的等长收缩能力,在髋关节一直保持骨盆后倾,这样在做抬腿踢击的时候,就省去了上面 ①→0.5秒→②→0.2秒→③ =0.7秒的时间;再加上前踢动作的高强度练习,把④中的0.5秒缩短到0.4秒。综合来看,一个技术动作比正常的格斗快0.8秒!

上文说这个时间是我约算出来的,但是并非没有根据。来看贝爷给我们展示的响尾蛇的攻击:

▲响尾蛇的警戒势是一种典型的等长收缩,并且它没有我们这样高级的关节结构,所以没有关节锁一说,攻击时间0.49秒,而即便贝爷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演示,看着响尾蛇攻击自己,反应时间也要1.49秒。所以观察李小龙的搏击,影片也好、留存的影像资料也好,对手都会有一种:“卧槽,你为什么打我?卧槽,你什么时候打的我?卧槽,你怎么打的我?”这种感觉。

中国有很多武术流派,都是从动物的动作行为演化而来的,但可别认为随随便便摆几个蛇形刁手、虎鹤双型、螳螂手之类的亮势动作就是中国功夫了吧。真正神髓所在都是激发身体潜能,这需要非常强的观察力和领悟力,并不是那些三教九流、阿猫阿狗所能具备的思考。形式武术,笑笑罢了。

但要像李小龙一样做到这些并不容易,甚至有点儿非人类。需要非常强的精神训练和身体训练。所有的生命体都有保护最薄弱部位的本能,眨眼反射保护眼球、膝跳反射保护膝盖、腹部后缩保护内脏……最大化激发身体潜能往往需要非常强的主动意识控制力,需要精神上的训练。

据传李小龙年少时期,因为惧怕蟑螂,就会抓蟑螂做成蟑螂项链每天挂脖子上……这是什么神仙玩法……

相比之下,身体上的锻炼,来的要容易的多。

好了,上面只是解释了李小龙一个动作快,能后发先至的原因。但搏击打斗并不是一击制胜的,所以还要仔细观察他的身法技巧,分析他是怎样把每一个动作连贯起来,把快的优势更进一步扩大——躯干的绝对稳定

这里要引出第三个概念:身体部位的力量层面划分。

概念三:身体部位的力量层面划分

躯干力量桥;

上肢力量桥、上肢力量;

下肢力量桥、下肢力量。

躯干:以脊柱为核心的人体部位,分为上体、腰腹部和骨盆,包括人体的全部内脏,是人体生命体征的保证,也是最薄弱部位,是在身体移动过程中重心所在

躯干力量桥:即腰腹力量,也可以说是西方运动物理学中的核心力量(power house),是连接躯干 上体和下体的桥梁,保证腰腹部脊柱稳定,保护身体最薄弱环节的唯一力量。

上肢力量桥:即肩周肌群(肩胛骨周围肌群),是连接人体 手臂与躯干 的力量桥梁;

上肢力量:即手臂的大臂、前臂、手掌力量。是搏击格斗中的重要打击力量,包括胸大肌、背阔肌等大肌群。

下肢力量桥:主要是以髋关节为核心,控制髋部和下肢屈、伸、内收、外展的肌群,是连接人体 腿与躯干 的力量桥梁;

下肢力量:即腿部的大腿、小腿、脚掌力量。是搏击格斗中的重要打击力量。

可以概括为:三个力量桥+两个肢体力量。

定义完之后,我们再来看“快”这个身体优势。其实“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在人体五大运动素质中(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也是西方运动物理学定义,个人觉得平衡性、协调性也应在其中),搏击打斗的快应该属于灵敏性范畴,还应该加上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

“快”,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相对于对手,而是相对于自己本身。任何生命体,快的基础,只有一个,躯干的绝对稳定。躯干的绝对稳定包括:各内脏器官的绝对稳定+身体重心的绝对控制。前者是生物本能,谁都无法避免;后者是身体控制能力。如果能把这两者都做到极致,便可称之为最快(相对于自己本身而言)。

这里要再插入一个概念,即第四个概念。

概念四:惯性势。

我们模拟一个拳击动作的发力过程,就拿直拳为例:脚踏地面,蹬地借力,力通过下肢传递到躯干,结合自身的转体,躯干再稍微前倾,在这个过程中,手臂前伸,把地面蹬来的力、转体的力、躯干前倾的力、肌肉收缩的力全部打出去,这便是最强之拳了。典型的西方运动物理学的最强之拳,我们现在接触的拳击、散打、跆拳道等等,都是这样的思维。

这就是典型的惯性势。利用身体的借力机制+惯性势+肌肉力量,打出最强之拳。

然而,最强之拳也需要最强的代价,在一击直拳落空之后,并没有相对应的反作用力来阻止整体重心在惯性势的作用下前冲。如果想不露出破绽给对手,就需要非常强的制动力,来重新控制重心的稳定,让躯干回归稳定状态,保持警戒势。

我们把直拳的发力机制到直拳落空的完整流程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下肢借力→①→力向上传导→②→转体→③→上体前倾→④→击出直拳并落空→⑤→重新控制重心,回归警戒势。

对于一名训练有素的拳击手,前四个步骤非常简单,已经成为本能;但最后直拳落空,靠本身制动力,在更短时间内重新控制身体重心则非常艰难,是最耗费体力的部分。所以,只需几个回合,运动员的综合体能便会急剧下降,落于下风。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张 拳王阿里,用贱贱的闪避技能,躲避对手猛烈攻击的gif。

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在其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里,22次获得重量级拳王的称号。但我们都知道,阿里并不像泰森那样,三下五除二就KO 对手。而是不断地闪避消耗对手,在对手一次次依靠惯性势发力、再进行惯性势制动的过程中,综合体能急剧下降,反应速度、出拳力度比“年老色衰”的阿里更加不如的时候,进行反击,靠点数取胜。

观现今西方运动物理学,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本质上都是依靠惯性势驱动,我们所熟知的MMA、UFC……一概如是。

但李小龙不是。

他是那个能利用三个力量桥破除惯性势的男人。

▲看这个gif图,在面对第一个对手(路人甲)和第二个对手(路人乙)时李的动作。给路人甲的两次踢击、给路人乙的一次掌击、一次拳击,都保持对躯干的绝对控制。

▲换句话说,李小龙的攻击,都是欺身攻击。事实上,按正常运动物理学思考的话,这有点儿违反人体本能,因为把最薄弱的腹部同样暴露给对手,但这确实破除了惯性势的困扰。

同样参照上面例举的惯性势直拳:

下肢借力→①→力向上传导→②→转体→③→上体前倾→④→击出直拳并落空→⑤→重新控制重心,回归警戒势。

李小龙的攻击模式中,进攻没有 转体、上体前倾的部分;因为进攻没有转体和前倾,那么躯干作为整体,也就在绝对控制之下,整体欺身向前,重心也就在绝对控制之下,整个攻击模式,从未借助惯性势发力。但仍需要控制【肢体】的惯性势,但相比要小得多。

具象化一下:

转体用时0.1秒,上体前倾用时0.1秒,重新控制重心用时0.5秒

转体用体能1个单位,上体前倾用体能1个单位,重新找回重心用体能10个单位。(其余步骤用时和体能消耗等效约除)

那么在攻击落空的情况下,李小龙少用时间0.7秒,少用体能12个单位,如果计算控制肢体的体能消耗,计3个单位,那么李小龙就是少用体能9个单位。而随着体能差的积累,攻击速度的时间差会越来越大。

再结合上面对踢击时间差的计算,可以归纳出一个完整的攻击过程,从警戒势→攻击→回归警戒势,整体会有0.8(等长收缩启动时间差)+0.5(重心控制时间差)=1.3秒的时间差(这里只计算重新控制重心的0.5秒,因为上肢攻击和下肢攻击毕竟结合不到一起去哈)。而体能消耗对速度的影响还没有计算其中,但可以预见,随着搏斗整体时间的延长,李小龙的速度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李小龙能控制重心,破除惯性势的原理:三个力量桥充分调动。

其一,躯干力量桥。腰腹肌群的等长收缩,把上体和骨盆连接成一个稳固的整体,那么便没有了转体和上体前倾的概念,也不会有腹部是人体最薄弱环节需要保护的顾虑,实现内脏各器官的绝对稳定。把躯干整体稳定,躯干重心保持作为所有动作的根本,而这种行为方式也决定了,无论是攻击还是闪躲,只能是躯干整体前欺或者后撤,实际上这也印证了李小龙那句“腹肌不够强,打架不经抗”的道理。看似道理浅显易懂,但确是极致的强调语气,涵义深远。按照木桶理论,腰腹肌群必须要成为各部肌群的长版!因为它们决定着你是否真的能把躯干连接成一个整体。

因为我们人体的物理重心就在躯干上,那么躯干的整体性,便让精准控制重心,主动杜绝惯性势的利用 成了可能,从而实现身体重心的绝对控制,破除惯性势。这样便在每一个动作的衔接过程中,赢得0.8+0.5=1.3秒的时间差中的0.5秒。这也是与西方运动物理学区别的本质所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躯干力量桥即腰腹力量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里就开始和西方的运动物理学分道扬镳了,之后的所有追求,完全是南辕北辙。西方运动物理学也会注重腰腹肌群的强化,但只要求不是短板,作为上体和下体的过渡环节做力的传导。更加强调肢体力量和惯性势强化。

其二,上肢力量桥、下肢力量桥的等长收缩,实现游离支撑;上、下肢力量桥的变长收缩(即等张收缩和变长、变张收缩实现游离发力。简单来说:上下肢力量桥必须要强。

首先,静态要强,原因上文有引出,上下肢力量桥要在警戒势中等长收缩,破除关节锁,保持肌肉锁,赢得时间差0.8+0.5=1.3秒中的前0.8秒。

桥以等长收缩控制肢体做游离支撑,也是行进间的唯一准则。

参见如下gif,李小龙如跳蚤、小偷一般蹑手蹑脚的步态,步步为营,从未失去对重心的控制;而对面的路人甲乙丙丁、包括我们所有人,在行进间,都是重心先移,在由桥控制肢体跟上,支撑进行连贯▼。

再者,动态要强,原因很简单,上下肢与躯干游离,便从原则上阻绝了靠惯性势发力的途径。那么上下肢力量桥就是上下肢发力过程中的驱动力,更是整体打击力的重要组成,也是上下肢制动力的源泉。

由此静、动而见,上下肢力量桥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躯干力量桥,这也是我经过总结,得出【三个桥】理论的依据。

▲看这两组猫的打斗便可察觉一二。我们都知道,猫科动物是躯干力量控制大师,无论从怎样的体位摔下,都可空中扭转,四肢触地。

但这种对峙打斗的场面却也把它们对肢体力量桥控制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后肢(下肢)桥做等长收缩,控制下肢,游离支撑身体;前肢(上肢)桥结合肢体力量,做动态发力。你甚至无法数请它们一秒钟打了几拳,这便是“驱动力、配合发力、制动力”的极致。虽然看起来有点儿搞笑,但这就是身体潜能的智慧……

把躯干作为整体,也就意味着四肢必须被剥离出来,实现游离支撑&&&游离发力的运动机制。但把上肢从上部躯体、把下肢从下部躯体剥离出来,显然非常之难,完全违反我们的行为习惯。但这却是快、灵敏度的决定因素。

如果说躯干力量桥的强化,实现了【内脏各器官的绝对稳定+身体重心的绝对控制=破除惯性势,躯干的绝对稳定】的快、灵敏性基础

那么上、下肢力量桥的强化,便决定了快的程度,而这个程度,仅仅是相对自己本身而言,因为早已凌驾于对手之上。

三个力量桥的协同运作,便进入一种平衡的机制。惯性势的破除,整体重心的的绝对控制,便如水一样,处于游离状态,受到任何打击,都可以消化;或者做出反应,后发先至。自己的身体、对手的身体、各种武术器械、周围环境,都可以随心所用,虽然有点儿玄,但人与自然已经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实际上这也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万物统一,天人谐和。应用到身体潜能、打斗搏击层面即为——敌我统一的平衡机制,即不败。

这也是东方(只有中国能代表东方吧!)、西方运动个物理学的根本区别。东方:不败、平衡;西方:压制、支配

而平衡/支配的哲学内核,从资源分配、战争、运动、待人处世、甚至是这次的新冠应对,都能得到体现。扯的有点儿多了哈,这种思想差异,我会在之后的国术文章中好好扯的~~~

回归正题,《唐山大兄》中,看李小龙的展现:

▲再回看这张gif,李小龙这种螃蟹一样的步伐,实际上就处在这种不败的平衡之中:以等长收缩,充分调动三个力量桥,破除关节锁,建立肌肉锁,作为警戒势;在打斗中,躯干力量桥保持紧张,保持躯干稳定,上下肢力量桥做游离支撑和游离发力。

▲这两个李小龙跑动的gif,也能说明这一点,步态轻盈、同样有点儿蹑手蹑脚的感觉,但实际上都是平衡的展现。一直保持躯干稳定性和控制力,下肢力量桥的内收、外展肌群也充分平衡,即便突然有侧向打击,也能立刻稳定身形,而不是摔几个侧滚翻。

如果说跑动速度,绝对不是最快,因为田径的跑步竞速,就是要把身体惯性势发挥到极致的运动,而李小龙这种跑动姿势,实质上是力求稳定,强调躯干、重心的控制力,把下肢的游离支撑与发力机制,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只是简单的跑动,但都能体现李的武学思想。

以上便是李小龙武学思想中【】的解析。利用三个力量桥等长收缩,建立肌肉锁破除惯性势,建立敌我统一的平衡机制,立于不败的境地。

再来分析【准】和【狠】。

便是上文在 上、下肢力量桥部分所说的:“动态要强,原因很简单,上下肢与躯干游离,便从原则上阻绝了靠惯性势发力的途径。那么上下肢力量桥就是上下肢发力过程中的驱动力,更是整体打击力的重要组成,也是上下肢制动力的源泉。”(上文原文摘抄部分)

断章取义的讲,说是唯一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也不过分。(但整体打击力量却是必须以肢体力量为主体,因为必须要涉及到胸大肌、背阔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这些 力的传导、动力链的概念。)

具象化一下就是:

【准】的决定性因素是上下肢力量桥,在驱动力和制动力上控制程度的影响;

【狠】的决定性因素是上下肢力量桥+上下肢力量,在打击力上强度的影响。

所以按照【概念三,身体部位的力量层面划分】对各部位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躯干力量桥≧上、下肢力量桥﹥上、下肢力量

三个力量桥建立不败的平衡。上下肢力量和相应桥的配合产生的打击力度,则是较为次要的:取胜难易程度和取胜时间的影响因素。

这也印证了李在遇到其徒 严镜海 才开始做系统力量训练的事实。

这就和西方运动物理学完全相悖了,按照木桶理论,强调惯性势和打击力的西方运动物理学会首先强调上下肢力量,作为绝对长板;然后三个力量桥不能太短,能达到力量传递的要求即可。

实际上我们中国现在的健身体系也完全是西方运动物理学的缩影:健身必须三大项为主:胸背腿;然后大臂前臂;再然后其间穿插腹部作为辅助性或者次要练习;最后有意识的,或者受伤觉醒了的,会回过头来开始重视肩袖肌群、内收肌群等三个桥的小肌群的训练,但也绝对不会作为主要训练科目。(事实上这也是我的健身历程……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运动、体育知识,从书本上、从体育老师、从各种教练那里学来的东西,都是沿袭的西方运动物理体系。因为它们看起来似乎更科学,因为我们自己的运动物理体系已经被那帮三教九流利欲熏心之辈曲解的非鹿非马……又上头了……)

扯回话头,【准】字诀很好理解,上下肢力量桥在驱动力和制动力的控制程度,比如前踢,主要是屈髋肌群的控制能力;

但【狠】,却又引申出东西方运动物理学一个十分具有表现力的理念差异。

即最大打击力度的差异。

上文曾引用拳击手直拳的发力模式,说明西方运动物理学的最强之拳——借到的力+惯性势+肢体肌肉力量=汇聚一点爆发出去=最强之拳。

虽然脚蹬地借力的能力、肌肉力量的强度在力量上起决定性作用,但能否完全发挥出最强,核心所在,确是惯性势的运用。

▲观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几乎不运用惯性势,最强之拳取决于上肢力量桥强度和上肢力量强度。起核心作用的却是上肢力量桥的运用。当然也需要下肢和下肢桥借力发力,躯干力量桥的稳固导力,但绝不是惯性势为核心,而是欺身+上肢桥+上肢力量(事实上不利用上体转体和前倾是不可能的,但要在完全可控范围内)。

所以我们能欣赏到这个画面:

(PS:这是《猛龙过江》中的画面)

▲这是何等的上肢力量桥强度!

已经有些畸形的样子了。

所以李总是给人一副弯腰驼背的印象,甚至仿龙剧《死亡游戏》、《死亡塔》会让演员刻意驼背来模仿,但李小龙和驼背毫无关系。

所以会有Jeff(美国很出色的训练师、理疗师)对李的这样解读:

▲135磅的体重做到120磅,正是李小龙身体的极限,以上肢力量桥为支点,躯干以及其他部位130磅左右,手臂+杠铃130磅左右。李的桥梁,可以完美支撑起上肢和躯体的平衡。(受限于运动思想的差异,实际上Jeff解读李的这个视频有点儿蹩脚,感兴趣的可以在bilibili搜索看下《【Jeff】像李小龙那样训练》,没有感情色彩,我非常喜欢Jeff,我的很多动作改进都是受到他的启发。但即便有面拉帝的绰号,即便科学如Jeff,对三个桥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毕竟他也只是西方运动物理学的大师吧。)

所以你再回过头来看:

▲拳击手的攻击(阿里的对手)

▲大猫的攻击

▲小猫的攻击

▲李小龙的攻击

所以李的最强之拳,和西方运动物理学的最强之拳。一面是力量桥为核心;一面是惯性势为核心。在表现力上,差异化十分明显!

所以,我们知道李小龙的招式里有寸拳这样的概念,这便是上肢力量桥的极大发展,完全不借助惯性势。如果追述,中国传统武术理念中,都有这样的概念……

如果在自然界做类比的话,李的搏击理念更像是猫科动物;西方的搏击理念更像是犬科动物。就像咱们家里的 主子和狗子……

这没有优劣之分,但物竞天择之下,谁能称为功夫之王、武之圣者,勿需多言。

事实上,西方运动物理学在不断的演化进步过程中,开始逐渐重视三个桥的强化,比较典型的就是弹力带、瑜伽球等柔性训练设备开始繁盛,并应用于术后康复和运动员的训练中。(这里就别再强调西方运动物理学和现代运动物理学的争论了吧,字面安慰罢了,都是照抄人家的东西……)

美国柔术大师威利·杰伊评价李说“李小龙的武术理念比我们先进100年。”

拳王阿里评价李说“李小龙是个伟大的人。他是那一领域中最为杰出的。我希望我能遇到他,因为我的确喜欢他的武术。他超越了他的时代。”

……

其实李并没有超越他的时代,也不仅仅领先100年而已。李小龙这种以【快】【准】【狠】为缩影的武术理念,就是国术思想中对身体潜能的表达。往前追述的话,起源于伏羲氏的《易》八卦,如果八卦理念确为伏羲氏所创、伏羲氏的时代准确,那么应该是早了100万——1万年……

只是恰巧在这个时代由李小龙表达了出来。当然这也是精神领悟力和身体潜能的绝佳磨砺,非常人所能达。

最后再看李小龙技击法中,技击法的部分。

有了上面对身体潜能的挖掘,技击法的部分反而简单了。正是截拳道的武术理念:抛弃传统形式,忠诚地表达自我。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要做到这点,可不容易……

李从最早的太极拳开始,逐步研习了螳螂拳、咏春拳、蔡李佛拳、北派节拳、跆拳道、“流波流”空手道、柔术、拳击、击剑、剑道、泰拳……等等世界主流的26种世界武道精华,才能做到忠诚的表达自我。当然这里也要感谢黄泽文师傅的启发。

而忠诚的表达自我的意义也十分浅显易懂:就是利用最直接的手段 防、闪、截、击。

而难点就在于:要把这26种(或者说所有)武道动作都练习到纯粹,变成自己的本能……

当然,以【快】【准】【狠】→→即以平衡为根基的国术理念作为核心驱动的话,练习起来也是如行坦途。

因为在建立起自身的平衡之后,也就建立起和对手的平衡,也就建立起和周围所有环境的平衡。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像刘欢老师唱的那句“以无招胜有招”一样的道理:核心理念就是等待对手先做出动作招式,然后利用这种平衡,比对手更快的抓住招式后的破绽,运用已经炼化成本能的招式,克敌制胜。

归根结底,这种平衡的【快】字诀,让后发先至成为可能,正是无法、无限、无招的基础。而【准】、【狠】,各种眼花缭乱、或刻板或灵动、或轻柔或狠辣的招式套路,只是让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效罢了。随心所动、凭本能所动,正是最高效的方法。

所以,后来的继承者们都说“李有一套自己的格斗体系——李小龙截拳道”。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种领悟力,以武入哲,汇聚到“易”的思想。

所以李小龙在教授徒弟的时候,往往单人单授。每个人的领悟力都不同,每个人的行为习惯、身体协调性、发力方式都不同……文化差异、生理特点……

都决定了李小龙的技击法只能是因材施教,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学会所有武术流派最有效的动作;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理解他的国术哲学思想。只能教授他们适合他们特点的有效动作;只能教授他们,在他们理解范围内的思想。

然而,任何的思想,诉诸于语言、文字、影像……之后,都会变得狭隘。老人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便是如此道理吧。

事实上,在外行人或者说初学者眼里,李小龙的外在技击法,即截拳道的招式,杂而无序。集各家所长,反而会变得杂乱无章,无法可循,十分难学。只有懂了其中的驱动思想,才能豁然开朗,知晓其中奥义。(可能读读四书五经、《论语》、《大学》《老子》啥的,会有点儿帮助……)

所以,从这点来看,截拳道要比现在在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跆拳道、散打、拳击、柔道、太极拳等等单一套路的武术流派,要难学的多,也更难有所成。那么流传度更小,也就不奇怪了。

而那些只承袭了李小龙外在技击法的所谓的截拳道大师们,便又和传统武术诸如太极拳、形意拳、北拳、南拳的大师们一样,成了空有花架子的“传统武术”代言人……

因为催动这些传统武术流派的思想,和李小龙的思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国术《易》。

悲哉……叹哉!

但我们也该庆幸,因为所有能识得汉字、读懂古文的人,即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我们。

只要具备相应的领悟力和催发身体潜能的坚韧意志,都能传习这种思想。这便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之处吧!

事实上,李连杰先生(或许是武术指导袁和平老师)在演绎《霍元甲》时,已经达到了这种以武入哲、国术通透的境界了,只是比李小龙要晚一些。

在本应年轻桀骜的盛年,就达此等思想境界,李小龙真的是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