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锐意是什么意思(锐意是褒义词吗)

2023-12-30 11:13 来源:海蔻通 点击:

锐意是什么意思(锐意是褒义词吗)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为社会带来了大量人才,文化基础的扎实、是所有人晋身为“匠”的基础。一个人从学校出来后,无疑已初步具备了在所在行业上进一步成为精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需要漫长时间累积而成的。

可是今日的状况却并非如此:媒体过度包装出的精英论调、使人们觉得这个年代“精英、专家”过于泛滥,许多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师、大家”,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原来我已经获得了如此高的社会成就!”因为这时候的幕后通常还有个运作团队。

先定个小目标,成为新时代的霍去病?这目标简直上了天

社会发展需要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也需要各行业的“大匠”;不过一旦研读一下“匠”字的阶梯演变,你就会明白“一切不过是浮躁名利”、许多事情都脱离了“匠”字原有的初衷。就以近年来标榜“匠心”的某科技公司来为例,其本身连“匠”都不曾是,又何来的“匠心”?这就注定了它在浮躁下的必然没落,因为它没读懂历史上“匠”字的阶梯演变过程(霍去病的年少有为仅是历史特例,因为他是举国体制下的一种成功)。

顾名思义,“匠”本来仅特指一种木工上的高超造诣,《周礼·考工记》所载的”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庸、匠、车、梓)即为“匠”所涵盖的工艺范畴,从而得出“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的说法。当时的“匠”只需要高超的手工技艺、即“夫匠者,手巧也”(《韩非子·定法》),尚未衍生出其他含义。由此可见,“匠”的基础源自经年累月的技艺经验,这本身就存在大量的时间成本。

广义上的国家与社会离不开匠人,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孔子有位叫孔鲋的八世孙(前264-前208年、秦末汉初入),他曾仿辞书之祖《尔雅》编撰出一部《小尔雅》,对春秋战国以来的一些常用词汇进行了演变归结,《小尔雅》中的“匠”字就明确说:“匠,治也”。在这基础上,东汉时的《论衡》也如此补充:“能剒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穴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从此,“匠”有了木工之外的含义、开始延伸到文学及其他工艺范畴。

经过这一轮演变后,“匠手“就特指手工技艺高超的人(不再限于木工)、“匠意”就意指巧妙的心思,在技艺以外多了锐意创新的含义、即今日所说的“匠心”。

“匠心”的前提是“匠”,“大匠不斫”对今日有何影响?

在孔鲋的《小尔雅》之前,吕不韦在《吕氏春秋·贵公》中也收录了“大匠不斫(zhuo音)”的典故,意思是说“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居高位者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这是“匠,治也”的更早起源。在这里,“匠”字有了为官处世上的哲学含义,一直为历代官宦者所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影响到了今人的观念。

没有“匠”的基础,“大匠不斫“就成了眼高手低的写照

与“鞠躬尽瘁、亲力亲为”相比,“大匠不斫”需要更多的睿智、以及经验更广、时间更长的“匠”的积累。没了这些积累,为官者唯有凡事亲力亲为方有所成,连诸葛亮这样的智者也不例外,何况许多初出茅庐、经验尚浅的人?当今不少人在基础尚不扎实、尚未成“匠”的情形下就滥用“匠心”,还大言不惭说那是因为“大匠不斫”,想想看、你有这资格么?

前面所述的某科技公司,从无设计和生产手机的经验,发布第一代产品时就大打“匠心”噱头,这给年轻人们带来了很不好的榜样:原来只要包装得体、运作成功,“匠心”也是可以吹嘘出来的、无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漫长积累。幸而历史不会有例外,脱离了“匠”的基础、吹出来的“匠心”就是一厢情愿、泡沫破了只是早晚之事。

印玺专著《印经》特别强调匠心对印章及书法艺术的作用,它以“大匠不斫,道无端范”表达了“匠心”(即里面的“道”)的无止境;没有这样的境界,“大匠不斫”就无以谈起。

匠心是无止境的精益求精,即“道无端范”

《射雕英雄传》里的裘千丈没多少武功根底,就用招摇撞骗的方式营造出自己的“高手”形象,这其实也跟未为匠就猛吹“匠心”无异。稍加分析,当代同样有大量诸如此类的“裘千丈”,只是许多人被其营造出的泡沫蒙蔽了!

因“匠心独运”而成为“大匠”、因“大匠”而有了将作监

有人曾如此片面区分“匠”与“家”(即行业中的精英),认为“匠”缺的是灵魂、而“家”则具有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没能理解“匠”的阶梯演变、只根据最后结果盲目定义罢,要知道,“结果”是可以包装出来的。古人以“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评价孟浩然,今人谁能说孟浩然不是唐代诗人中的“大匠”?谁能说他的作品没有灵魂?

唐代能工整写出诗歌的人比比皆是,从整体基础看他们均可为匠;象孟浩然等人,则能在这基础上“匠心独运”、令作品独具心思,这就达到了“大匠”境界。“大家”首先必须是“大匠”,“唐宋八大家”正是从诸多杰出的“文坛大匠”中再度筛选出来的,可见“匠”与“家”之间还隔着“匠心”。

“大匠”与“大家”本无质的分别,后人根据自己的喜爱偏好进行归纳,这才有了“家”,其实这是对于“大匠”的另一种崇仰性称呼、不代表“大家”就是更高层次的“匠”。

这些东西汇工艺、美学、构造于一体,非“匠心独运”不可成就

秦时召集民间大匠组建将作少府,汉时就直接称作“大匠”,隋唐时又综合起来称“将作监大匠”。由于“匠”早已不再是木工概念,这些“国之大匠”们的技艺可谓五花八门、面面水准绝对都是当时的“大家”。

人们熟悉的唐代将作监大匠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他们就不仅是杰出的器械专家、也是杰出的建筑大家、工艺美术家和画家,在诸多尤重“匠心”的领域,历史上的将作大匠们多做到了“匠心独运”,故而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上占有着无法抹杀的地位。

根据历史沿革,古代的将作监就类似后来的“工部”、今日的“工信部”,涉及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匠心”产业。如果当中的国家级“大匠”算不上“大家”,那民间所封的各种”家“还有啥权威和技术含量可言呢?谦虚的“大家”会说“我只是一位匠人”,那是对于匠心的敬重、也是“大匠”的应有修养。

当代的流水线工业同样需要“匠心”,这也是产业的基础

“匠心”是“匠”与“精英”之间无法逾越的阶梯

“匠”所涉的行业非常广泛,人们熟悉的有木匠、泥瓦匠、教书匠、书匠画匠……表面看来,这些“匠”似乎都与“精英”沾不上边。不过我们别忽略了,鲁班也就是个木匠、昔日清华园里的国学大师们都自称“教书匠”、齐白石本也是一名街头画匠。“精英”或“大家”都是人们赋予的,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匠”才是他们的职业、只是比他人多了点“匠心”罢。

“匠心”是一种默默的敬业性存在,从“匠”到“精英”,这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梯、但也是无需靠他人来首肯的一个步骤。我见过不少街头画家和街边歌者,由于他们本身的默默无闻,相关专家就评价他们“缺少灵魂,所以只能是匠”;一旦因缘际会、他们最后成名了,当初评价他们的专家可能就会说“这就是匠心外露、真正的光芒是不会一直被覆盖的!”

所以说,既为匠就要有匠心,日积月累的敬业加匠心,就具备了成为精英的基础、不管有关专家如何评述,保持自己的初心就对得起这份职业。

当了大半辈子街头画匠的“巨匠”齐白石

纪录片《大国重器》里叙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匠人”,正因他们持之以恒的匠心,这才铸就了那些“重器”。人们或者不熟悉他们的名字,但无人能否定他们“大家”式的成就;能让路人记住的“大家”也许只是位偶像人物,但能让国家记住的“大家”、则是真正能立于青史上的国之大匠!(在这里,顺道像向袁隆平这样的“国之大匠”致敬!)

大师满天飞的年代为何要“重拾匠心、回归初心”?

那么,前面说的能让路人记住的“大家”又到底是什么回事?要知道,今天是一个信息媒体时代,人们在屏幕上所见的一切未必意味着背后的真相也是如此。简单说,如果电脑里在跟你聊天的是一种AI技术,它就能以任何方式与身份出现,你焉知自己所崇拜的某位偶像实际上是什么回事?因为一切都可能是包装营造下的结果、好比那位踩着木桩“水上漂”的裘千丈。

除少数真正的大师外,这年头许多“大师”都是关起门来自颁自娱的

近年来,媒体热点上的“大师、专家”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以往许多代表专业层次的尊称都被娱乐化了(比如我尊称你一声老师,我既得体、你也会高兴),在这样的情形下,啥“大匠、大师、大家”的都不再重要了,做好自己才最重要,这叫“重拾匠心、回归初心”。

正如《大国重器》里表现出的,“匠心”有时候是体现在很基层、很不起眼的角落里,但只要有它的存在,你就是国之重器的构建者之一;“裘千丈”只会昙花一现、但国之重器却会永留人间。

我无意在这里去戳破那些“伪大师”现象,之所以这么说,自是因为当代的浮躁、很多人都迷失了何为“匠”和“匠心”。平心而论,从学校出来工作一段时间后,多数人能踏实为“匠”就已很对得起自己、再经过漫长的积累后才会具备“匠心”的基础;有了匠心,还不意味着你就能成为“大匠”、世间上的成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国之大匠“也许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

从“匠”字的诞生之初,当中的“匚”一直就是用来盛装木工斧头(即“斤”)的箱子,《老子》说:“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这就是成为“匠”的代价。既为匠后,又因“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大多数人匠人,或许穷尽一生都未必能“匠心独运”;但若不回归初心,也就永远无法重拾匠心,这个初心就是“谨守本职、踏实为匠”。

历史文化和社会进程为金字塔状,“匠”是当中最坚实的基石、能通过“匠心”登顶为“大家”的永远是很小的一部分人,倘若连基石都不曾是,你有何脸面坐在塔顶自诩为“精英”?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