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金榜题名一般用在哪里(金榜题名金榜题名怎么写)

2024-01-18 03:08 来源:海蔻通 点击:

金榜题名一般用在哪里(金榜题名金榜题名怎么写)

前几日写了一篇关于科举匾额的文章,阅读量不高评论区却很热闹。为此有一读者在后台发来了图片,说他家现藏有一块进士匾额,“士”字一旁,除了有会试、殿试名次外,还额外写上了“钦点即用知县”六字,问御史这是何意?

御史所在的徽州地区,也是盛产进士的地方。类似的进士匾额御史也见过,确实也有“即用知县”的字样,借着这个机会,与各位读者分享。

进士授知县难度大吗?

从清代的情况来看,只要是进士出身那是铁定会授官的,而且授予知县也不算高配。

难就难在什么时候授,也就是候补时间的长短。要是在顺治朝,新科进士几乎不用等,就可马上进入吏部的铨选程序。因为清初正是统一中原的时期,打下来一个地方,就要安排当地的官员,吏部最愁的便是

有缺无人

康熙中晚期以后,新科进士就得等上很长一段时间了,据不完全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进士的候补期普遍在7年以上。这就意味着,从金榜题名的那天开始,新科进士就得在吏部排队经过漫长的等候,此时就是

有人无缺

当然,新科进士授职的时候,也不都是知县,名次好一点的,比如二甲靠前者,往往会被留在京城任职。而三甲进士,一般都是分发外省为知县。

有人作过统计,乾隆时期,全国一千三百多个知县中,有一大半是进士、举人出身,这也证明进士充任知县的情况十分普遍。

如果仅仅是从铨选的角度来看,进士被授为知县,算是出路很一般的,故而可以认为,进士授职知县的难度并不大。

即用知县是什么意思?

新科进士进入各省知县铨选程序后,一律称为“候补知县”。从官场的角度来看,“即用”便是马上就用无需候补的意思。

按例,吏部选知县是需要通过层层考核,比如进士的名次、班次、年龄、以及家族情况等等,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某一位新科进士放缺。那么显而易见,“即用知县”一词并非出自吏部,而是在于皇帝特恩,这就是“即用知县”前面一定要加上“钦点”的缘故。

新科进士选官属于低层次的人才选拔,这是吏部该干的事,只有到了知府、六部司官这个级别,军机处乃至皇帝才会亲自干预。

“即用知县”的出现,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该员曾有幸面见过皇帝,并得到皇帝的高度认可;二是该员为当朝重臣之后,皇帝有意拉拢官僚集团;三是该员被吏部带领引见的时候,奏对时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获得“即用知县”的新科进士,是不是马上就会授予实职呢?

这也不一定,前提是有没有缺出。如果这时某县刚好有空缺,而该员又符合任职资格(不能在祖籍地任职),吏部就会奉旨实授。

如果当时没有知县缺空出,那么也得等一等,只不过等待的时间很短。比如嘉庆时期,三甲进士出身的强克捷就被嘉庆特旨

“即用河南知县”

,可他到了河南以后知县无空缺,一年之后才被实授滑县知县。

“即用”更多时候出现在知府、道员这个级别上。

知府、道员的任免是需要吏部开列名单请旨的,而且皇帝照例也会召见这些候选人,此即为

“引见”

在引见的过程中,皇帝会提出一些问题,并判断官员的个人能力,然后综合年龄、资历、才能等因素作出决策。

清代有很多官员引见的史料被保存了下来,比如雍正五年适逢三年一次的京察,吏部拟定了外放知府的人选呈送雍正帝定夺。

其中对刑部陕西司员外郎高元昆的评语是:

“人老实、谨慎,才力亦佳,可即用知府”

;对户部云南司郎中蒋林的评语是:

“人较牢靠,少语、多谋、年岁偏大,可拟用知府”

;对工部屯田司郎中王坦的评语是:

“人老实、忠诚,可选用知府。”

雍正这次引见中就出现了三个专业术语

:“即用”、“拟用”、“选用”

从后来的任命来看,“即用”的高元昆很快就获得了实授,引见后不久便被授予贵州石阡府知府;“拟用”的蒋林一年后,被实授安徽宁国知府;“选用”的王坦,则在三年后被实授为山东莱州知府。

实践表明,“即用”享有优先权无需候补,只要缺出吏部就必需要马上安排,否则就是抗旨;

“拟用”应该还在候补的行列,需要在吏部排队。但归入的班次比较考前,在“即用”、“特旨授”的缺放完以后,便可授予实职;

“选用”则与正常的候补官员一样,该是什么班次就是什么班次,这一类官员就得按程序放实缺。事实上,获得京察一等的各部司官,都属此类。在没有外放之前,他们仍需在原来的岗位上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