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12岁的少年》:三个少年的人生,爱是深渊,亦是救赎

2024-11-07 05:40 来源:海蔻通 点击:

《12岁的少年》:三个少年的人生,爱是深渊,亦是救赎

三个12岁少年的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揭示了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不同家庭教育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们身为父母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江春暖


《12岁的少年》于2005年上映,由迈克尔·科斯塔执导。迈克尔科斯塔本人是个现实主义者,热衷于黑色题材的电影。洛杉矶时报曾评价这部电影:捕捉到了当今年代青春期中的悲惨和复杂的一面,聪明且不乏同情。故事讲述了三个12岁的少年,因为一个少年的意外死亡,各自所经历的成长与改变。

鲁迪和雅克布是一对孪生兄弟,鲁迪死于一场意外。雅克布面对父母的悲伤以及新领养的孩子,他将一腔怨恨发泄在肇事的孩子身上,促成了两个孩子的死亡;同伴莱纳德,在意外中失去了味觉,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帮助家人减肥,将母亲困于地下室险些死亡;另一个好朋友玛蕾,有了初潮后,爱上了比自己大许多的成熟男性。

影片旨在探究人们为何会选择暴力、父母的过失对孩子造成的负担以及12岁少年这个群体是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有着大多数独立青春片平行叙事的特点, 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在某个时点又相互交叉,很自然的融为一体。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三个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同样12岁的他们在面临成长的问题时,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的结局。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我会结合三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及我自己的育儿经验,谈谈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成长的几点思考和启示。其中,最主要会集中在电影中反映出来的这三个问题:

家庭里有多个孩子时,父母应该怎样平衡对孩子的爱?对处于青春期性启蒙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面对特殊孩子(有体貌缺陷等),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01、雅克布:从小缺少足够的关注,内向敏感的他极容易走向偏执--家庭里有多个孩子时,父母应该怎样平衡对孩子的爱?

雅各布因为哥哥的意外死亡,面对父母的悲伤以及领养的弟弟,把满腔的悲伤与愤怒倾泻到纵火的孩子身上,促使两个孩子的死亡。

雅格布和鲁迪是一对孪生双胞胎,兄弟俩唯一的区别就是雅戈布的一半边脸有这果渍般的胎记。就是因为这块胎记,雅各布有时会遭受其他孩子的欺凌。他生性温顺内向,身为哥哥的鲁迪就会保护他,还击那些小孩。

一次孩子间的打闹,鲁迪被意外地烧死在他们常去的树屋里。哥哥的死让他倍受打击,原本和谐的父母整日的争吵,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没有人关心活着的那个他,他开始怀疑,是不是父母更加希望死去的那个孩子是他。

当他听到以泪洗面的母亲咒骂说要杀死两个重火的凶手时,他就真的跑去少管所,不止一次的去辱骂两个重火的孩子,不断的在精神上折磨他们,少管所的生活本就严苛,雅各布在精神上的攻击终于让这个孩子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12岁的雅各布第一次杀死了一个同样青春年少的孩子。

雅各布的性格内向敏感,脸上的胎记时常让他觉得父母更加偏爱活泼外向的哥哥,所以他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另外,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内心尚不足以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慰藉。可是身陷失子之痛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活下来的孩子。

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他愿意做任何事。所以在当他听到母亲说希望那两个孩子死掉的时候,原本温顺内向的他,用残酷的方式逼死了少管所的孩子。

他单纯的以为纵火的那两个孩子死了,父母的痛苦就会消失,注意力会回到他身上,他就可以拥有父母完整的爱。

母亲得知那个孩子的死讯时,只露出了短暂的笑容。紧接着他们去领养了一个小孩,再次分散了原本属于他的不多的爱。当他看到另一个孩子因为同伴的死亡悲伤抽泣的身影时,反而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同样的悲伤,孤立无援,两颗孤独的心被拉近了,他们相约一起逃离去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

出发前他问母亲是否希望死去的是自己,母亲说她不愿意失去他们兄弟中的任何一个。同时也向雅各布倾诉了她满腔的恨意,雅各布感染了母亲的恨意,再一次的,亲手杀死了另一个孩子。

在我看来,雅格布复仇的动机并不仅仅是出于对哥哥的爱以及母亲传递的恨意。而是因为他同时失去了至亲和父母的爱,生活失去了平衡,他在探索着怎么回到平衡点,于是把目标对准了那些打破平衡的破坏者们身上,选择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企图将生活拉回正轨。

父母的忽视和家庭的引导是造成雅格布一系列行为的原因。至始至终,他去监狱探监,以及杀死那个孩子埋尸路面之下,他的父母都不曾知晓,而雅格布做这一切只是凭着对家庭氛围的感知,固执己见的想要修复一切。从不曾有人告诉他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或者应该怎么做。

02、玛蕾:单亲家庭的懵懂少女,因为孤独迷恋上有心理创伤的成熟男子--对处于青春期性启蒙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12岁的少女玛蕾刚刚经历了初潮,单身家庭成长的她渴望和成熟的男性接触。玛蕾的母亲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医生,常年忙于工作,对女儿的变化毫无所知。参加完鲁格的婚礼,玛蕾穿着丧服坐在诊室外等候。引起一位成年男性患者的搭讪,玛蕾认为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

玛蕾借着格斯诊疗的机会,跑去风箱下面,偷听母亲和格式的谈话,打听格斯的喜好。故意将自己往成熟性感的方向打扮,甚至偷偷溜进他的房间,费尽心思用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笨拙而幼稚的诱惑格斯,好在对方并没有接受,而是打电话给告诉她母亲。

玛蕾和母亲的关系紧张以及她对成熟男性的爱慕,是源于父亲的缺席。玛蕾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她,父亲角色的缺失让她缺乏对男性的基本了解,同时也渴望父爱,所以将这种渴望投射到其他成年男性身上。

玛蕾的母亲在接到电话后,很快来接走了玛蕾。她对玛蕾的所作所为吃惊、不解,甚至有点儿羞愤,但是并没有说过她一句重话。她看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最终决定放下自己的过往,带玛蕾去见他的父亲。

在我看来玛蕾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她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特征,开始对爱情有着懵懂的渴望和尝试。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阶段,或早或晚。这个时候父母一味地打压和束缚,只会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

玛蕾是幸运的,玛蕾的母亲身为心理医生,在这一点上非常的理性。她跟玛蕾有了一次正面的交谈,明确了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对父亲的需求,将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和玛蕾的需求区分开来,引导孩子完成了成长期的转变。

03、莱纳德:失去味觉后,其实是他走向成熟的契机,却由于父母的不理解导致他也走向偏执--面对特殊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患上“嗅觉缺失症”的莱纳德将母亲锁在地下室强迫母亲减肥,母子两人险些丧命。

因为一场意外,莱纳德撞伤了脑袋患上“嗅觉缺失症”,从此味同嚼蜡。莱纳德一家都是严重超重的胖子,在学校里教练的善意提醒,和同学们的目光中他意识到自己不正常的体重。决心减肥,却遭到了全家的抵制。母亲拒绝在他瘦下来后买合适的衣服,说他吃苹果不健康,把他的行为归纳为“中邪”。

莱纳德决定改变家人的习惯,一次出游,只剩他和母亲在家。他设计把母亲关在地下室强制减肥,差点儿煤气中毒死亡。莱纳德的母亲为了救莱纳德撞断了髋骨和几根肋骨,在医院劫后重生的母子俩,终于理解了彼此。莱纳德的味觉依旧没有恢复,家人却已经开始改变饮食方式。

在我看来,失去味觉是一次契机,下定决心减肥是莱纳德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大人总是以为孩子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当孩子的意愿和父母的想法出现重大分歧时,孩子的想法总是习惯性地先被否定。莱纳德全家都是胖子,所以他并不觉得奇怪,可是当他升初中以后,明显的发现自己在同学之中显得“与众不同”。

莱纳德虽然只是12岁的青少年,但他在社会环境中成长思考亦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准则。如果莱纳德的父母能够接受他的改变,那么莱拉德也不会采取如此强硬的方式逼迫家人减肥,以致差点酿成悲剧。

04、基于三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选择和结果,及他们家庭反映出来的三个突出问题,谈谈我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几点看法

从上文中,我已经为大家初步解读了这三个家庭所面临的一些相关问题,分别是:

家庭里有多个孩子时,父母应该怎样平衡对孩子的爱?对处于青春期性启蒙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面对特殊孩子(有体貌缺陷等),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雅各布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爱,从小生活在优秀的哥哥的阴影中,哥哥去世后,面对父母的悲伤,领养的弟弟,他的感受一再被忽视,最后只能背负着两个孩子的死亡痛苦的活着。玛蕾和莱纳德相对是幸运的,在经历过懵懂的早恋和残酷的减肥之后,他们最终都被家庭所接纳,完成了成长的蜕变。

为什么同样的年纪,有的孩子可以成长蜕变,而有的孩子却永远停留在12岁的伤痛之中呢?结合影片中三个少年的成长经历,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①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因为脸上的胎记,雅各布一直以为父母更偏爱健康活泼的哥哥。所以他时常戴着面具,哪怕是圣诞节拍照时也不肯摘下。这个时候父母又领养了一个小孩,这让他不得不怀疑父母并不爱他,宁愿死去的是他而非哥哥。

现实生活中,二胎政策开放后,却有很多父母“不敢生”。

现在经济发展肯定比二十年前要好很多,物质条件可以保证,但繁忙的工作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父母双方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玛蕾是单亲家庭,玛蕾的母亲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给她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条件,却连女儿什么时候有了初潮都不知道。玛蕾从未见过父亲,每当她提出要见父亲,母亲就会暴躁的拒绝。越是这样她就越发渴望从成年男性那里获得关爱。

婚姻是两个成人双方的选择,但是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有许多夫妻在离婚后老死不相往来,连带着在孩子面前口出恶言。在孩子面前丑化父母一方的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该共同承担抚养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掺杂自己在婚姻中的情绪。

③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

龙应台说过: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莱纳德全家都是超重的胖子,只有莱纳德意识到这是问题。他以强硬和决绝的方式带领全家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虽说方式欠妥,但想法不能说是错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也许他们的想法不够完善,父母可以引导,可以教育,但不能以绝对的权威来控制,要把孩子当做是“他人”来尊重。

总结一下:

《12岁的少年》虽然是一部标准的成长片,但它用平淡的方式讲述了几个孩子并不轻松的成长经历。既没有过度的美化青春的美好,也没有一般青春电影的极端残酷。

仔细回想,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外貌带来的自卑、青涩的初恋,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青春吗?有希望有绝望,有怨恨也有宽容,有粗暴亦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