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百态 > 正文

​郑和下西洋去过哪些地方?

2024-04-16 02:32 来源:海蔻通 点击:

郑和下西洋去过哪些地方?

大明永乐三年,泉州海面旌旗猎猎,万舰齐发,郑和乘坐的宝船在千百艘船只的簇拥下驶往浩瀚的印度洋。

这一年的郑和只有34岁出头的年纪,但已经是大明船队的总指挥,为了确保此次航行的顺利,他要思考的问题显然多过甲板上忙碌的水手。从规模上看,这支舰队拥有各型船只上千艘,配备的人员高达两万余名,如果从体量上看觉得他们是出门找茬打仗的,但历史证明他们确实是为了和平与友好而来。即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带领这样一个“小型国家”漂洋过海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那么郑和舰队又是靠着什么远达非洲的呢?


风!一名优秀的水手可以使用来自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风力,而这种技术正是保证大明船队远渡重洋的基础。在那个尚未出现发动机的时代,风力几乎是海船唯一的动力。当然在有些风平浪静的海域也有使用人力摇桨的,比如罗马帝国在地中海的桨帆船,但中国南海和印度洋的海况条件显然比地中海恶劣得多。而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郑和水手们的高超素养,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顺风的情况。


当船队遇到顺风时自然是皆大欢喜,船员只需要张开大帆,借助风力全力向前就好了。这种情况最为简单,同时也是最理想的一种状况。


而当遭遇侧风的情况时,水手们就必须转动风帆,使帆与船体形成一定的夹角。此时帆会把从侧面刮来的风分解为与船体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力,而船体由于吃水的原因会抵消掉与之垂直的那个力,于是剩下的那个与船只前进方向一致的力就成了推动其前进的主要动力。


最后一种情况是逆风,其应对最为复杂,当然也最为取巧。此时无论怎么改变风帆的朝向,都不可能使船平直地向前航行,所以船员需要同时调整船体与风帆,并最终将逆风转变为侧风。一旦调整为侧风之后,境况就与上述第二种情况如出一辙,但船的航向也因此改变了,所以每航行过一段时间之后,舰队必须停下来将船体与风帆朝对称方向调整,这样再次行驶时就相当于沿“之”字行走,这种方法因此也被称为“抢风行船”。


六个世纪以前,浩浩荡荡的明朝舰队正是靠这种办法远涉暹罗、真腊、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锡兰,直至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