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萍 专访 Vol_4」王超北:在平行线上不期而遇

2024-09-14 05:17 来源:海蔻通 点击:

「萍 专访 Vol_4」王超北:在平行线上不期而遇

对于王超北的名字,可能你会有些陌生。而《金陵十三钗》《大象席地而坐》《追凶十九年》等他参演的电影,你或许耳熟能详。

令人扼腕,在这几部戏里,王超北都不是主角。

在专访中,他总是戏谑称自己的角色为“吊车尾”,也直言不讳选择文艺片的原因是商业片选角需要演员的人气做支撑。

造化弄人,但王超北面对命运的态度是坦然的。

01

用细节撑起角色

王超北认为好电影的标准是自己是否能够被吸引。

排除这一因素外,《乌海》最吸引他的是——邀请他出演的周子阳导演。

“子阳导演的剧本大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他的剧本不单是把观众带入黑暗,而是带过黑暗。把观众从明处带到暗处,再从背地里带到阳光下。”

与子阳导演第一次合作的《老兽》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聚焦代际问题。《乌海》的主舞台仍是家庭冲突,而主角换成了一对新婚夫妻。甜蜜渐渐褪去,矛盾、负债等等问题的集中爆发,让这对夫妻渐行渐远。

从《老兽》到《乌海》,周子阳导演创作的纯粹之心未曾更改。

王超北向一颗萍仔分享:“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和我们说他需要全身心体验每一个角色,不单是男女主人公。但他每次体验时都会有在人性边缘挣扎的折磨感感。”而对于剧本的要求、现场的把控、影片的叙事节奏,越发精益求精。

在《乌海》中有一场戏安排男女主角黄轩和杨子姗争吵,子阳导演在现场被这段表演所打动,情不自禁红了眼眶。“他是个感性、纯粹的人,才会有这样下意识的反应。我觉得他的纯粹会支撑他的导演生涯越走越远。”

王超北入组第一天的第一场戏也是与黄轩的对手戏。王超北所饰演的张建向黄轩饰演的杨华索要债款,两人剑拔弩张,产生激烈的争执。“轩哥是经验丰富的一位演员,所以他提前就设计好了一些动作,节省了很多时间。”

有反派角色演绎经历的王超北,诠释《乌海》里的张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唯一需要跨越的坎是如何在不加戏、不改剧本的前提下丰富这个笔墨不多的小角色。

王超北在影展走红毯之前还在积极与片方联系沟通,最后决定在角色脸上做特效,增强他身上的故事性。

“如果观众能发现这个细节,就可以自动脑补这个角色的前世今生。”

王超北为了圆满人物逻辑也构建了诸多想象。“也许他可能与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迫不得已碍于生计才会从事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他每次去找杨华的时候,可能面对的是曾经的自己,他曾经也是有过这样被人上门讨债的生活。这些细节会帮助我支撑起整个角色。”

02

保持个性,坚定自我

王超北成为演员之前的道路也不乏意外与坎坷。儿时的王超北常常被父亲领去电影院,父亲并不是影迷,只是为了安顿孩子,在黑暗的环境中小憩。在电影院里度过童年的王超北,对影像有了最初的概念。

高中毕业选择大学专业时,王超北自然而然想要报考戏剧学院,家人却希望他走按部就班的求学道路,就读综合性大学而非专业的艺术院校。为的是让王超北在高校中形成成熟的人生观,毕业后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更加理智。

在FLORENT戏剧学院求学归来后,王超北也对中外学院对演员的培养之异同有些体会。

“可能国外体系更注重演员个性的培养,发掘自身独树一帜的点。国内可能是成活率会更高,能很快地投入行业, 而独树一帜的演员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角色才能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觉得只是训练的方式不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走向是帮助演员尽可能塑造角色。”

所谓个性化演员是塑造角色的个性,不希望自己本色出演,不想自己的表演千人一面。还是有点贪婪地希望遇到不同的角色,展现不同人物个性。

“个性”可能是国外留学时自己注重深度挖掘的。在有限的职业生涯角色中,角色的知名度低,选择较少,反派角色多。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反派角色都是一个样子呢,我希望塑造出不同反派的个性、差异性、区别性。

刚回国时,王超北也如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一般碰壁遇冷。单打独斗的他,日复一日投递简历却杳无音信,念念不忘的试镜也未有丝毫回响。

王超北不吝分享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经历与心境。“当时可能是因为刚入行,我又是典型白羊座,付出努力就希望得到回报。但现实并非如此,时间久了会发现,纠结只会造成自我痛苦,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在王超北自己的坐标系中,努力和结果是两条平行线。平行是常态,时运、奇迹等因素会让它们偶有交集。

话虽如此,但这一番并不是放弃抵抗的躺平宣言。“努力是给自己的交代,让自己不后悔,结果就交给命运安排。”王超北说。

王超北的想法是,就算拍了一部自己戏份很少的电影,只要有东西可以让人看到,就会有下一次机遇。如果没有把握住,那就放弃了一个未来的机会。

“通常机会都是你把握了,就会有希望。”

王超北也认定文艺片的这片土壤更适合自己。“无论制作成本的高低,参演文艺片都会让我有所成长,可以给我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与角色进行对焦。”

但他并没有否认商业片的价值。“不是说艺术电影一定要沉闷,商业电影就缺少人文关怀。”

王超北最近看了韩国电影《摩加迪沙》,不同于以往沉闷冗长的韩国政律片,这部电影加入了很多商业片元素,环环相扣,没有一秒被排挤在外。

“好的角色可以出现在任何片种里面。像我去年《除暴》的角色依然吊车尾,但也有不一样的体验,它是纯工业化的操作流程。”

说到未来,王超北展现了自己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贪婪,一面超然。

他不会去规避未来戏约类型,“只要角色能打动我,我无所谓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就是比较贪婪的一个人。

在生涯规划上,他却没有同龄的青年演员那样野心勃勃。王超北认为,很多事不期而遇反而不会备受折磨。

“奖项有了就欣然接受,没有也不会怎样。”

03

明星不是贬义词

在做功课时,萍仔意外发现王超北在网络上发表过几篇文章。细读之后,惊觉文字功底不俗,且喜爱引用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歌。

对此,王超北十分谦虚:“我只是把平时看到的赶紧拿出来分享,希望大家能高看我。”

他自认对文字比较敏感,且把对文字的敏感度作为考量演员是否优秀的指标。“一个好的演员一定是阅读理解能拿高分的。”

以前爱看看华丽辞藻的王超北,现在喜欢简单的遣词造句。具体到作者,有加缪,还有他从小到大都喜欢的冰心。

“我小时候看的第一篇文章是《小桔灯》,每次都会觉得很温暖。”

而近几年,王超北一直在阅读编剧方面的书籍。最近在看《霸王别姬》编剧芦苇所著的《编剧的秘密》。

“我觉得编剧与表演触类旁通,可以从宏观角度看待整个剧作,会有新的感悟,不会轻易加戏改戏,只考虑自己的角色戏份多少,会从大局出发。当然也有助于理解角色。”

近年来流量艺人络绎不绝地转入演艺市场,或借助演员类节目试水。其中不乏缺少阅读理解能力之辈,同台的却是专业演员与知名导演,可谓贻笑于大方之家。

诚然,演员的属性、标准比起流量艺人会更高。但如今,转行变得易如反掌。面对越来越低的门槛,作为职业演员的王超北并没有如预想中那样无奈,他的态度是理性、辩证的。

“(流量艺人)抱着完善、进阶自己的态度当演员,其实是一件好事,让行业有源源不断新鲜血液加入。但如果只是玩票性质,我觉得行业也会自动过滤、淘汰。”

“很多人都会排斥明星这个词。时代语境不同,明星可能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但我认为明星从字典里诞生之时就是一个褒义词。”

在王超北眼里,演员和明星比较像学生和三好学生的关系。演技过硬的才能被称为演员。而明星有更多的簇拥者与追随者,这种属性使他们的号召更具影响力,可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他也深知大多数演员并非外界刻板印象中那样通告不断、戏约无数。演员大部分生涯都在等待中度过,而利用等待时间带货,是演员的个人选择,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无所谓好坏。

面对如列车进隧道一般不安的、漫长的等待,王超北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只有去演绎好角色,才会有戏约找你。

王超北的回答中总是透着“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的感叹,但他面对当下影视行业的低迷,又有着高瞻远瞩的一番论调。

“各个行业都有波峰波谷,前几年这个行业比较热闹,甚至有些泡沫经济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考虑过未来会走向一个低谷,是否有未雨绸缪的心态。人在好的时候很难去想象好的时候,但是人在坏的时候往往会想自己还会低迷多久。”

做好自身就会促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一旦坚定自身,就不会因为寒冬期的长短而动摇。

04

后记

在王超北的回答中,我们能感知到坦然、诚实与乐观。

对于“如果你每次出场都自带BGM,你觉得这首BGM是?”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极为低调:最好不要BGM,我安静地出现,默默离开比较好。BGM让我感觉好像要出错要丢脸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王超北在演戏之余也一直默默在支持公益事业,却鲜有宣传。

他于2019年于心目影院结缘,为视障人士讲述电影。心目剧院也冲破了王超北以往对电影的既定认知。“原来电影可以冲破视觉的天花板,与视障朋友心心相印,影视工作者可以做这样特殊的公益,能带给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出彩的主角会在观众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王超北是润物细无声的。好似春日阵雨一般,悄然而至,又匆促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