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明清时期,绩溪明经胡氏宗族考略,及当地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2024-09-07 18:32 来源:海蔻通 点击:

明清时期,绩溪明经胡氏宗族考略,及当地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宗族社会繁荣发展。

绩溪明经胡氏宗族作为徽州地区众多宗族中较为特殊的个案宗族,其发展变迁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地方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

绩溪明经胡氏宗族历史悠久,自宋代明经胡氏始迁祖延进公定居绩溪龙井后,该宗族在绩溪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声望与宗族势力与日俱增。

同徽州地区其他大族一样,严格规范的宗族管理体系所带来的文化兴盛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盛行使得明经胡氏人才辈出,仕宦不绝。明经胡氏族人科举入仕后,时刻不忘反哺于家族,在依靠自身影响力增强宗族实力发展的同时,宗族本身也依靠所累积的社会威望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这对进一步提升宗族影响力和宗族地位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一、绩溪的行政建置沿革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林立,在对绩溪明经胡氏宗族展开研究以前,本文认为有必要先对绩溪的社会环境作一简要说明,借此明了绩溪地区以及明经胡氏宗族的形成背景以及特殊之处。

绩溪地处古徽州南部山区,四周群山环绕,境内溪流纵横,一直以来都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美称。

嘉庆《绩溪县志》中记载绩溪在宣歙之交,盖岩邑也。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大会山之雄,扬水襟其南,小从山障其北;厥山峭厉,厥水清激,境多穷林邃壑,美泉怪石。

新编《绩溪县志》亦记载:绩溪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

绩溪县因此得名。

绩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早在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绩溪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人们踏足活动。

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以后,绩溪先后隶属吴、越和楚国管辖。

秦朝统一中国后,在原皖南徽州地区设立鄣郡,领黟、歙二县,绩溪隶属于歙县统辖。汉代为华阳镇境域,先后由丹阳郡、新都郡歙县管辖。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分割华阳镇歙县,又置良安县,属新安郡管辖。

唐武德七年(624年),废良安县,绩溪仍归歙州歙县管辖。

这期间历经南唐、北宋而未有变更。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县东乡方腊起义失败后,改歙州为徽州,绩溪隶属徽州统辖。

元初,绩溪属徽州路辖县。

明清时期,绩溪县在行政区划上一直隶属徽州府管辖,未有大的变动,属于相对稳定状态。在明朝初年,绩溪县隶属徽州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此后洪武至永乐年间,在行政区划上未有变动,但先后划归中央六部、南京应天府管辖。

而到了清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统治者调整全国地方行政区划,绩溪县又划归江南省徽州府。

康熙六年(1677年),又属安徽省徽州府,此后绩溪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

一直属于安徽省管辖,虽在咸丰四年(1854年)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管但在同治年间又复归安徽省。

至此,绩溪的行政区划范围基本定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徽州府,绩溪县直隶安徽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行政区划的调整,现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全县总面积为1126平方公里。

二、绩溪的地理环境与大姓宗族

绩溪承接徽州山地地形限制,处于今安徽黄山与浙江天目山的交往地界,境内重峦叠嶂,山多地少,且粮食大多不能自给。

嘉庆《绩溪县志》早有记载:环境皆山,原起于西北,由歙黄山翦岭迤逦至黄蘖山与绩分界,首起曰:南云尖,北云尖,析南云尖之东为竦岭,南旋入歙。

又东行五里曰:慕云山,与歙接壤,介两尖之间,东出三里曰:石鹤山。

一直以来的传颂民谣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也体现出绩溪地区群山环绕,土地贫瘠的境况。关于绩溪地区的山形田地限制,地方志中各有记载,乾隆《绩溪县志》记载: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宁,其土瘠,其民勤……然而士食旧德,农服先畴,知稼穑之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绩溪县新编的县志中有着更为数据化的记载,绩溪县剥蚀地貌占总面积的88%,堆积地貌占12%。

其中,中山占27%,低山占55%,丘陵占10%,盆谷占8%。

由此可见,山环水绕、地少贫瘠、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是绩溪地区最为显著的地理特色。

随着东汉末年至南宋之初,中原地区战乱频频,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移。战乱中的每一次南迁之地,既封闭且又与江南水乡毗邻的徽州绩溪地区便成为世家大族迁徙避难的首选。

随着历史的推移,绩溪地区的人口构成便大都以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为主,正如乾隆《绩溪县志》云:绩溪固江左岩邑也。

其土瘠,其民劳,不足比于东南沃壤之伦。

然深山大谷之人,皆聚族而居,奉先有千年之墓,会祭有万丁之祠,宗拓有百世之谱。

秀者入校,朴者归农。

聚族而居、千年之墓和万丁之祠便成为绩溪地方宗族社会的一种常态。

大姓宗族聚居村庄随处可见。

尤其在绩溪县,许多村庄人口大都由一姓构成,他们在此建立宗祠,过着平凡而又宁静的生活。

例如徽州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汪姓宗族就发端于绩溪,其始祖汪华堪称徽州人的精神信仰。还有绩溪东关冯氏宗族,其始迁祖冯蘩、冯定等人的卓越政绩皆给后世历代子孙为官为政者留下了楷模。

此类宗族在绩溪这块土地上随处可见,而明经胡氏宗族自始祖延进公在此繁衍生息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宗族能人辈出,经商仕宦者络绎不绝,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宗族系统,联宗亢族,在地方上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影响力,并由此反哺宗族自身,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结的良性互动。

宗族源流人之生也,本之有祖,统之为宗,散之为族。

祖也者,吾身之所自出,犹木之根也;宗族也者,吾身所同出,犹木之支干也,是皆生理之自然,而不可忽者矣。对于宗族的追根溯源将同一姓氏的人们的聚集在一起,最早衍生出传统意义上的宗法精神。

而自宋元以来,谱牒演变为单纯记录世系血缘的象征,尤其在徽州宗族中的谱牒文献中,大部分都在族谱首录对祖先的身世、资历等作出修饰性说明,其目的便是确立共同的始祖,合法化宗族的存在地位。辅之以奠定世系昭穆,对世系昭穆的明确便是一个宗族形成最为重要的特征。

胡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一百五十八位,而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则排名第十五位。在嘉靖版《龙井胡氏族谱》的记载中,明经胡氏宗族认为其宗族起源于帝舜,这与其他胡氏宗族关于宗族的起源记载如出一辙,胡氏,出帝舜之后,周武王克集大统,举继绝世之典,恩封舜后,遂以元女大姬配公满,封于陈,以主舜祀,因其有胡考之寿,谥曰胡公,厥后子孙遂以谥为姓焉。

《元和姓纂》记载: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

这无疑便是胡姓最早的起源。

至于为何称呼其为明经胡氏。这是因为在绩溪地区有四大胡氏,即明经胡氏、金紫胡氏、龙川胡氏和尚书胡氏。

这四大胡氏同姓而不同宗,各有始祖,各有宗祠,且均名贤辈出、代不乏人,各以其独特的宗族文化而著称于世。此外明经胡氏在其各支系派族的谱牒中也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记载:夫古来受姓改姓,各有所因。

如胡氏最初受姓原属于李,自有昌翼公为唐昭宗之嫡子嗣,以朱温作乱养于胡氏,改李为胡,泊乎后唐以易学登进士,赐谥明经,世称为明经胡氏,昌翼公即为明经胡氏之始祖。

《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序》云:(考川)胡氏本李唐嗣,避难依胡三公,因冒其姓,名昌翼。

寻以明经举进士,隐居考川,笃生三子,远徙近迁,四方散处,而考川实为明经故址。

文学之懿,人物之盛,甲于郡邑。《新安名族志》也对明经胡氏的来源作了说明,其先出陇西李唐宗室之后,朱温篡位,诸王播迁,曰昌翼者逃于婺源,就考水胡氏以居,遂从其姓,同光乙酉,以明经登第,义不仕,子孙世以经学传,乡人习称明经胡氏。

由上可知,明经胡氏原本是李唐宗室后裔,因始祖胡昌翼以明经科登科入仕,故称其为明经胡氏。

以始祖胡昌翼为李唐皇室后裔在徽州地方志和明经胡氏宗族的族谱记载中普遍存在。

根据明代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胡昌翼,本唐昭宗子,朱温构祸,王子播迁。时婺源人胡三公者,宦游长安,庇匿之以归,遂从胡姓。

寻以明经登后唐同光乙酉进士第,义不仕,隐居考川,人号明经翁。

曾构绎思斋,凿畅情池,赋诗二章,以见意。

又建桥于朱源,人号之曰‘太子桥’。

其后子孙世以经学传家,乡人称为明经胡氏。

《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载:府君讳昌翼,字宏远,号梅轩,本唐昭宗子。

……公殁于宋咸平己亥年,年九十有六。

墓在石子坞,祠在考川。

子孙世以经学传家,署其族曰明经胡氏。徽州理学家胡次焱,乃明经胡氏昌翼公的十二世孙,在其《梅严文集》中的《论姓氏》篇中同样有其始祖记载:焱谨按:明经为大唐裔,安定三公载之以归,遂冒胡姓。

五代时中明经科世,因以明经表其族。

其《明经书堂记》篇亦曰先生(指胡昌翼)本大唐昭宗子,天裕年间,朱全忠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嘉靖版《龙井胡氏族谱》对始祖胡昌翼的来历与上述记载有较大的不同。

其仍以胡三的安定胡世系为准,至胡昌翼已五十代。

这里面并未注明胡昌翼李唐后裔的身份,也没有明确表示胡昌翼是胡三后裔。

只是在这套宗谱中所录入的南宋时期的两篇序言中提到胡珍生胡三等五子,胡三迁婺源考川生昌翼,认为这种说法没有较大的可信程度。

结语

宗族作为传统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组织,其发展变迁无疑影射出地方基层社会的发展轨迹,而个体宗族的发展亦对徽州宗族社会的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上所论,我们已经对明清时期绩溪明经胡氏宗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不同于徽州历史上著名的大姓宗族,在徽州的土地上,有很多类似绩溪明经胡氏宗族的个案宗族。

它们的宗族发展变迁过程所反映的恰恰是徽州地方基层社会最为真实的发展面貌。

昌翼公本李唐宗室后裔,避难于考川,此为明经胡氏之起源。宋初昌翼公长子延进公任职绩溪,其后胡忠公定居绩溪龙井,此为绩溪明经胡氏之始迁祖。

绩溪明经胡氏在绩溪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历经宋元两代数百年的宗族沉淀,到了明清时期,该宗族在各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宗族文化的兴盛必然宗族成员在科举入仕方面获取成就,而宗族地位最好也是最快的提升方式,不外乎族人在治学仕宦方面有所突破,绩溪明经胡氏族同样如此。

该宗族长期以来重教崇文,宗族文化教育发达,这点从宗族族规中可窥见一斑。

自明清以来,明经胡氏族人大都以科举考试为目标,由此出现了大批具有功名在身的族人。

这为宗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明经胡氏族人举业上获得成功后,他们亦会反哺宗族,宗族也会采取更多的鼓励措施资助族人读书入仕,由此形成了二者之间的一种良性循环。

另外绩溪明经胡氏宗族对于族内子弟的教育问题颇为重视,族规家法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反映重视族人的教育问题。

不少族人也都有各类文化著述流传于世,由此使明经胡氏的科举仕宦和文化发展长久不衰,耕读传家、科第蝉联便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这亦使明经胡氏在绩溪地区添加了一层无形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