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和进展

2024-09-07 09:11 来源:海蔻通 点击:

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和进展

在中国改革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在中国境外的使用范围很小。贸易是以美元和其他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必须从国有银行购买这些货币。因此,中国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中国仍然认为国际化符合它利益的话。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开始放宽限制,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然后在2009年,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作为国家政策写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将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并评估在实现储备货币的三个功能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展--作为价值储存、作为交换媒介和作为记账单位。

进展一直是零碎的。这并不令人惊讶。实现储备货币地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令人吃惊的是,尽管经济规模现在比德国大得多,但作为支付、发票和投资货币的使用远远少于40多年前德国马克作为欧洲货币锚的时候。因此,中国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仍然认为国际化符合它和中国的利益的话。

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至2015年中期)奠定了基础,使人民币在海外交易成为可能,并为外国人使用人民币创造机会。在第二阶段(2015年年中至2017年年中),最初战略被暴露出来,促使其回调,并重新评估如何最好地进行。第三阶段(2017年中至今)-旨在为外国人提供使用人民币的理由,而不仅仅是手段。

第一阶段(2009年至2015年中期):前进的两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1.允许在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2009年4月,批准了一项试点计划,允许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开票和结算;该计划于2011年扩大到全国。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盈余,其试图通过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来克服在国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挑战,还旨在使以人民币支付的进口超过出口。

2.允许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自由使用。开发了一个离岸市场,最初在香港,后来扩展到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如新加坡和伦敦。离岸市场为外国人提供了持有、购买和出售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场所,而中国不需要开放中国不成熟的国内金融体系。政府鼓励银行在海外提供人民币贸易信贷,以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并在此过程中帮助银行在国内实现专业化发展。3.促进人民币纳入各国的外汇储备。中国允许外国中央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和超国家机构持有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允许他们进入中国的在岸银行间债券市场。

中国试图通过游说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起纳入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中,以加强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这是一种合成储备资产。4.允许有限的在岸市场准入。中国通过启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2011年)和“股票通”计划(2014年),扩大了外国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的高度管制(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启动,作为资本账户开放的试验场)。5.开发了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中国建立了必要的基本金融基础设施,以方便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中国的银行建立了全球分支机构网络。中国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向外国同行提供人民币。一个全球性的人民币清算银行系统已经建立。银行开始开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于2015年部分启动。

正如我们在下文中所看到的,通过大多数措施,在这一时期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尽管进展不大。然而,在201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最初的成果被证明是建立在一个不稳的基础上。第二阶段(2015年中,2017年中):退一步2015年8月11日,中国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1.9%,第二天又下跌了1%。这一调整是在汇率制度中引入更大灵活性的努力的一部分,但人民银行搞的信息传递,市场将此举解释为bianzhi。人们对中国管理金融系统的能力的信心已经开始动摇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似乎无法控制的影子银行活动爆炸的推动下,债务迅速积累。此外,中国的股票市场在2015年夏天崩盘,造成了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又因货币贬值而进一步加剧。

在此之前,全球投资者都预计,自2005年以来一直相当稳定地升值的人民币将继续对美元升值。突然间,预期发生了逆转。资本外流激增,中国的外汇储备到2017年2.扼杀在岸-在岸套利。开始担心人民币贸易结算和融资被用于利用在岸和离岸利率之间的差异。中国快速增长的影子银行系统使这种套利成为可能。2016年底,中国启动了所谓的去杠杆化,这成为中国金融系统去风险的多年努力。影子银行因这场运动而萎缩,从而消除了允许在岸与离岸套利发展的条件。减少了近10万亿美元,因为中国进行了干预以防止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很明显,国际化的早期进展是由外国人愿意持有升值的货币并抓住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差异带来的套利机会所驱动的。

随着人民币的转弱,人民币资产在境外的积累开始松动,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量也在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入第二阶段,中国大力遏制不稳定。在这个阶段收紧了资本控制。开始担心,许多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离开的资金相当于变相的资本外逃。企业在国外抢购越来越多的战利品--足球俱乐部、五星级酒店、好莱坞的公司--这些名义上符合加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愿望,但显然不符合国家利益。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下跌外汇储备减少,中国开始限制资本外流。限对外直接投资,并暂停在海外金融市场的一些证券投资。

在此之前,全球投资者都预计,自2005年以来一直相当稳定地升值的货币将继续对美元升值。突然间,预期发生了逆转。资本外流激增,外汇储备到2017年2.扼杀在岸-在岸套利。当局开始担心贸易结算和融资被用于利用在岸和离岸利率之间的差异。快速增长的影子银行系统使这种套利成为可能。2016年底,中国启动了所谓的去杠杆化,这成为中国金融系统去风险的多年努力。影子银行因这场运动而萎缩,从而消除了允许在岸与离岸套利发展的条件。减少了近10万亿美元,因为中国进行了干预以防止进一步贬值。尽管受到打击,国际化在这一时期仍取得了一些进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将纳入其特别提款权篮子,为各国央行在其储备中增加计价资产开了绿灯。

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国投资的开放有了一定的进展。中国继续开展CIPS的工作。然而,这一时期的主要遗产是,促使中国重新调整其对国际化的态度。

第三阶段(2017年中期至今):一个新的模式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新的紧迫性。2017年特朗普总统上台后不久,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得更加对抗,2015年和2016年的金融动荡已经过去,有条件推进国际化进程。虽然他们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早期阶段给了外国人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和手段,但他们并没有给他们一个这样做的理由。人民币缺乏坚实的需求基础”。他认为情况仍然如此。“无论是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还是国家储备,对人民币还没有足够的实际需求来支持其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战略是以纠正这一导向。

2009-2021年的人民币进展:货币的作用和发展的领域

全球储备货币是一种满足三个条件的货币。它必须在国际上被作为:1. 价值储存2. 一种交换媒介3. 一种记账单位 方框4.1国际货币的不同定义我们交替使用全球货币、国际货币和储备货币等术语,指的是政府和私营部门大量持有的、在国际交易、投资和全球经济所有方面普遍使用的货币。我们使用锚定货币一词来区分其他国家的货币被管理或与之挂钩的储备货币。但储备货币和锚定货币通常也可以互换使用。载体货币是一种第三国货币,被用作其他两个国家之间的记账单位和交换媒介。例如,当韩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时,美元就是载体货币。第一个问题很简单: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价值储存,外国人必须愿意将他们的储蓄投资于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

在一个层面上,这意味着银行准备持有中国的债券--以及其他安全的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但这也意味着普通家庭、公司和投资者准备投资于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投资于公司发行的债券,以及其他各种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要使人民币成为一种交易媒介,外国人必须愿意使用该货币进行交易。这意味着企业准备好用支付进口,并在出口时得到支付。这意味着公司愿意以人民币借款--如果是以人民币接受外国援助--以及以人民币向他人提供贷款。这也意味着企业愿意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

方框4.2储备货币作为国际结算单位的作用

当比较两个国家的GDP时,人们通常以美元进行统计。尽管所有国家都用自己的货币交易,但美元是用来建立比较基础的标准单位。同样,黄金、石油和大多数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被买卖。与其用几十种不同的货币给商品定价,让它们不断地相互转换,不如用一种全球公认的货币来标示一个全球公认的价格要容易得多。在这两种情况下--为商品定价和比较国内生产总值--都使用美元作为记账单位。在下一个层面,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接受的货币,企业和个人必须愿意将其作为一个中立的比较基础。在一个极端,这可能涉及到有一天以人民币作为商品价格的基准。更直接地说,其要求外国人准备好以人民币确定价格或开具销售发票,即使他们的交易对方不是来自中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本国货币的价值在与人民币进行衡量时基本稳定。这三种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发展一种功能有助于实现其他功能。人民币显然还没有满足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但自2009年以来,已经取得了进展。

交易媒介

在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作为交换媒介取得了进展,但此后又有所回落。中国的数据显示,跨境结算在经常项目下的总流量中的比例在2015年达到了23.3%的峰值。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这一比例急剧下降。虽然这一数字略有回升,但在2021年底,该数字仍然只有16.5%。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账户下的跨境结算,然而,自2018年以来,已经大大增加。现在它的绝对值是经常账户下的近三倍。SWIFT数据显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迅速获得了牵引力。在这一阶段结束时,人民币成为第五大使用货币,而2010年10月,人民币仅排名第35位。但此后的进展却停滞不前。2022年6月,人民币仍然排名第五,只占SWIFT支付的2.17%,落后于美元(41.16%)、欧元(35.55%)、英镑(5.96%)和日元(3.01%)。

,关于场外外汇市场全球营业额数据的最新数据来自2019年BIS三年期调查。根据该调查,人民币在全球外汇成交量中的份额从2010年的0.5%上升到2019年的4%。2019年,在所有的人民币交易中,美元处于95%的另一方。

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使用进展

价值储存

自2016年以来,世界各地的银行越来越愿意将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尽管如此,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元。投资者对人民币的热情也一直在增长。从2017年年中开始,外国对中国债券和股票的所有权逐渐增加,然后随着新冠疫情的开始而加速。然而,自从人民币的长期结构性升值停止后,持有人民币存款的意愿就减弱了。过去几年,离岸人民币存款一直在上升,但仍比2015年的峰值有所下降。

记账单位

衡量人民币作为记账单位的进展要困难得多。可悲的是,我们没有关于人民币作为锚定货币的数据,也没有关于人民币作为央行使用的锚定货币篮子的组成部分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分享贸易发票的数据,也没有参与最近追踪全球贸易发票模式的综合研究工作。我们自己的调查表明,美元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开票货币,可能在2021年占中国跨境货物贸易的75%左右。

发展的领域

我们已经确定了自2009年以来的180多项重大政策措施和事件,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和事件对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将这些措施和事件分为三类:-那些代表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前进或倒退的措施。-那些促进了全球储备货币的各项功能的措施-有助于实现必要的发展领域的措施。每项措施/事件都归入所有三种功能,并可能对多种用途和发展领域产生影响。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中国一直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即使在第二阶段遇到了挫折,放弃了一些成果。在促进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方面付出了最多的努力,尽管由于这些措施而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在第一阶段取得的。在国际化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已将重点转向促进人民币作为一种价值储存。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年里,人民币作为全球投资者想要持有的货币,已经获得了牵引力。不足为奇的是,中国在寻找有效的方法将人民币作为记账单位方面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在过去的13年里,在这个领域取得的进展甚微。政策推动力度最大的改革领域是建立跨境支付系统和为资本账户可兑换做准备。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紧随其后,目前正在加快步伐。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岸市场尤其成为北京的重点。然而,仅仅依靠使用数据或试图评估各种改革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衡量实现储备货币三大功能的进展。推进国际化需要对一个经济体的运作方式进行广泛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不会立即转化为更高的人民币交易量或外国人对人民币资产的更大投资,

人民币需要取得多大的进展?

没有任何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份额、外汇储备份额、作为发票货币或价值储存的作用等方面需要取得多大的进展,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国际化。但是,将人民币今天的状况与德国马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EMS)中的非官方锚和基准货币的经验进行比较,是有启发意义的。人民币需要取得多大的进展?1972年春天,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政府建立了一个被称为蛇形的汇率制。在这个机制下,参与货币的汇率不允许偏离商定的中心汇率超过2.25 %。1979年,“蛇”被EMS取代,最终演变为欧洲单一货币。在整个80年代,马克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一趋势的形成不是因为政策,而是不顾政策的存在。

这是德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其强大的贸易表现,以及联邦银行为保持马克的价值而建立的无可挑剔的声誉,无论是通过通货膨胀还是汇率来衡量。1989年,马克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几乎达到20%。在下面的表格中,我们收集了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的相关指标数据。不难看出,在经济规模和全球出口市场份额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德国。就主要伙伴集团的贸易份额而言,中国的贸易不太集中在亚洲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那些我们判断可能属于中国影响范围的“一带一路”国家。但考虑到现在的全球供应链比20世纪80年代更加一体化,中国可以说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进展了。

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保持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稳定方面的有效性来看,人们也可以说中国已经或多或少地达到了这个水平。然而,中国主持了十多年的低通胀和低汇率波动的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