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辞藻堆砌、逻辑不通,这是李清照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2024-08-28 04:46 来源:海蔻通 点击:

辞藻堆砌、逻辑不通,这是李清照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引自: 语文学习

继杜甫很忙、李白很忙之后。最近,李清照很忙。

写得好好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被写进了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竟然被怼:

辞藻堆砌李清照,现代感太强曹雪芹……不知道这些网友是对“古风”有什么误解。“第一才女”惨遭妄评后,网友都看不过去了,替李清照说了一句:笔给你,你来写。

让我们打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正确解读方式!

我读李清照词《如梦令》

陆精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读李清照这首《如梦令》,觉得有三个疑点待解。疑点之一: 既然“ 浓睡”,如何而知“ 昨夜雨疏风骤”?经历一夜风雨,“卷帘人”明知海棠面目全非,缘何“ 却道海棠依旧”? 海棠经历风雨,或有凋零之事实,实无“肥”“瘦”之变化,词人何以揣测“应是绿肥红瘦”?诗歌鉴赏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叙事,自然不必完全吻合逻辑,但凡不完全吻合逻辑处,则必有词人独特的用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有无寄托?在我读到的鉴赏文字中未见有肯定的说法。一般将这首小令的思想内容厘定为“惜花”。“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胡云翼《宋词选》,17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作者抓住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片断,刻画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648 页,中华书局2011年版)如果将此词的主旨界定于“爱花、惜花”,上列三个疑点自然无法消除。

近期重读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觉得眼前突然一亮,寻绎到了破解疑点的思路。

据《李清照集笺注》所附《年谱》:“(崇宁元年)春,清照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抒伤春情绪。”(该书第42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作者未具体说明这一编年的依据,仅指出:“此词作于南渡前,写惜春之情……姑系于崇宁初。”(同上,第14 页)虽然作者审慎地用了一个“ 姑”字,但这一编年对解读《如梦令》无疑十分重要。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李清照年方十九,是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二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夫唱妇随,感情甚笃,应该是人生最美满的岁月。可是,我们于此词中读到的却是一种极其愁苦的“伤春”“惜春”情绪。对李清照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忧郁的春天。这忧郁来自这一年父亲李格非政治上遭受的沉重打击。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崇宁元年(1102)五月,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苏轼等人,被籍为“ 元祐党人”而遭贬。礼部员外郎李格非“ 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七月,李格非在劫难逃,籍记“元祐党人”十七人,李格非名列余官第六,罢京东提刑之职。九月,宋徽宗御书党人姓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儆效尤,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充军象郡。赵明诚之父尚书左丞赵挺之参与了对元祐党人的迫害。李清照上诗救父,留下“ 何况人间父子情”的残句,李清照期望公公缓颊,赵挺之不为所动,被李清照斥为“炙手可热心可寒”,而赵明诚亦因此事“失好于父”。

知晓这一段史实,当不难看出创作于是年夏五月(海棠花盛开在五月,故本文在徐说基础上将写作时间略为后移)的《如梦令》的寄托意味。词中“ 雨疏风骤”四字,是解读《如梦令》一词的关键。这里的“ 雨疏风骤”,周汝昌先生有一解释:“ 昨宵雨狂风猛。疏是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唐宋词鉴赏辞典》,第1181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版)此说是。“ 雨疏风骤”意谓“ 雨狂风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 雨疏风骤”既是写自然界的急风疾雨,也是写政治上的暴风骤雨。古人常用风雨比喻社会的邪恶势力对美好事物的摧残。《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笺:“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即以“风雨”象征险恶的人生际遇和动荡的社会环境。同时代的词作中,风雨常常成为政治的象喻。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词中的“ 风雨”即具政治的意味。《如梦令》一词中的“ 雨疏风骤”暗示了创作的背景。这背景就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遭遇的突如其来的政治上的暴风骤雨。

疾风急雨击打之下的海棠是词中突出的意象。这令人想起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一首七古。《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唯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贬居黄州的苏轼赞美海棠,实际上是推崇高尚的人品,悲悯海棠,实际上是感叹自己的命运。南宋诗人笔下,也不乏对海棠命运的关切之作。陈与义《春寒》“: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海棠独立不迁的精神被诗人充分肯定。陆游《海棠歌》“: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海棠高雅端庄的气质被诗人热情赞美。在这类诗作中,海棠是与被击打、被摧残、被贬斥的进步势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读《如梦令》,觉得词中的海棠与上列诗作中的海棠一样,同样是一个象征性意象。风雨击打后的海棠,正是崇宁元年(1102)对包括李格非在内的“元祐党人”的象喻。

而揣测之词“应是绿肥红瘦”,既是为海棠的命运担心,更是为父亲的命运担心。在后来的咏花词作中,李清照多次以“瘦”状花。《殢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白梅清瘦却又浓香四溢。一个“瘦”字,凸现梅花情态,抒写怀人之思。《多丽·小楼寒》:“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白菊清瘦却洁白坚贞。一个“瘦”字,喻情深意笃的淑女的相思之情。李清照词咏梅花菊花之“瘦”,不仅描摹出花之形神,而且表现出人之情感。“应是绿肥红瘦”亦如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用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说法,《如梦令》的“绿肥红瘦”,其意旨是,海棠固然瘦,人比海棠瘦。“红瘦”是遭受风雨摧残凋零冷落的海棠的特质,也是包括李格非在内的“元祐党人”的命运的象征。

李格非的罢官、入籍、被贬,是李清照南渡之前经历的最重要的人生变故。这一变故虽发生于崇宁元年(1102)的夏秋之季。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敏感的词人于变故发生之初的初夏五月,即预感到政治上疾风暴雨的行将到来。海棠花盛开在五月,“昨夜雨疏风骤”,标明变故刚刚发生,正与这一时间节点吻合。其时,李清照对父亲命运的巨变只能是一种推测,这就不难理解,缘何词中写作“应是绿肥红瘦”。

不少评论指出,《如梦令》词意与韩偓《懒起》意旨相近。《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对此,我的看法不同。《懒起》和《如梦令》确有相似之点。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在否”“卷帘”这些用语上。但这种相似仅仅是表面的。《懒起》的着眼点是“侧卧卷帘看”,“懒起”看海棠,神情冷漠,格调平庸,这是一首没有寄托的写景诗,与《如梦令》的意旨没有共通之处。如果说《如梦令》有所借鉴的话,我认为是借鉴了唐代刘长卿的《见海红一花独开》:“何事一花残,闲庭百草阑。绿滋经雨发,红艳隔林看。竟日余香在,过时独秀难。共怜芳意晚,秋露未须团。”刘诗有对海棠“ 花残”的关切,有对海棠“余香”的赞美,“绿滋经雨发,红艳隔林看”,亦与“绿肥红瘦”意近。刘诗借海棠寄托了惜花伤时之情。从这一点看,两者的旨意更有相通之处。

在作了这样的疏理之后,本文开头胪列的三处疑点当可获得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浓睡”而知“雨疏风骤”?是因为忧惧父亲命运,“浓睡”中亦感风雨逼人。为什么“卷帘人”对海棠凋零冷落的情形十分清楚,“却道海棠依旧”? 是因为局外之人全然不知朝廷变局和家庭变故。为什么李清照对海棠的“绿肥红瘦”特别敏感? 是因为词人将海棠视为一种被压抑被摧残的事物的象征。“试问”“应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则表现出词人的忧虑、惧怕、痛惜、伤感,而这种种情感被词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熔铸于一首小令之中。如此理解,或许更为切合词人的创作初衷。

——《语文学习》2014年第7-8期

现代感太强曹雪芹、比肩林方苏东坡、做作仿古李太白、难登大雅之堂屈原、辞藻堆砌李清照……“笔给你,你来写”系列,你还有想要补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