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岭南四大园林

2024-10-22 23:39 来源:海蔻通 点击:

岭南四大园林

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 ; 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

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

东莞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园林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是岭南园林之珍品。

园内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设有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展览《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动展览。

<1>(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张敬修辞职回乡,修建东莞可园)

名称由来:东莞可园园主张敬修归乡之后悉心造园,正如其在门旁写的对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他原想起名“满意”之“意园”,但嫌其直白,偶从客人随口应喏“可以”得名“可园”,内含可以、可人和无可无不可之意。

<2>建筑格局:

东莞可园,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绕庭布局。按功能和景观需要,大致划分为三个区。

1.东南区:庭院主入口区,主要功能是接待客人和人员分流。东南区建筑包括建筑门厅、擘红小榭、草草草堂、葡萄林堂、听秋居及其骑楼,其中建筑门厅和擘红小榭与门厅门廊形成东南区建筑的中心轴线。

2.西区建筑是主人设宴接待客人、远眺观景的地方。包括了双清室、可轩以及建筑后巷的厨房、备餐室等。双清室主要用于设宴活动,双清室北侧小天井可通风纳凉,在双清室可观赏莲花池中的睡莲,享受后巷冷风。可轩位于双清收西侧,可轩上方是庭院最高楼邀山阁。

3.北区建筑是沿可湖而筑的建筑,独具游湖观景的功能,园主人卧室以及书房等皆位于这组建筑中。可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临湖设有游廊——博溪渔隐水面设有可亭与廊相对,人可以从曲桥上到可亭。可堂西面是壶中天,壶中天与可湖中间是船厅——雏月池馆,其二层是主人书房。雏月池馆西北角有观鱼箱及其平台。

<3>园林特点:

东莞可园以其有限的空间融入了多种造园手法,精巧别致,呈现出岭南地区独具魅力的园林艺术。 东莞可园建筑虽无统一的轴线,但大致按南北方向布置, 体量适宜,且建筑体与建筑体之间的组合精妙,建筑组群间又以檐廊、前轩、过厅、套间、敞廊等过渡空间联成群组,曲直长短随势,前通后连,变化随机。

东莞可园包括两个平庭,是错列式的内庭结构。东莞可园的建筑以集成为几组群, 在组群间包围着两个较开阔的内庭空间(视线不受阻隔,有空间感和距离感,不产生压抑感,故有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是庭园布局中较罕见的类型,属“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手法。其主要建筑可分为三个组群:东南部为门厅组群,北部为厅堂组群,西部为楼阁组群。各组群间连以回廊,两个平庭则错列在这些组群的界限空间之内。

东莞可园内的两个内庭似连非连,似断非断,一大一小,景物相互呼应,相互穿插。南侧内庭面积较小,名为“擘红小榭”的六角半月亭是庭院的入口,院以幽邃、宁静取胜,主要植以荔枝、龙眼等岭南果木,树下散置黄蜡石数块,石几、石桌数张。离入口较远处是一方曲池,池面窄而筑高栏,沉静悠远。北侧内庭视线较开敞,院内筑有滋树台、拜月亭、假山成为组景。两庭间穿以一道红沙岩铺成的小径“花之径”,景色透而不露,层次丰富。

<4>主要建筑:

1.擘红小榭:擘红小榭是介于亭、屋、台之间的奇特建筑,主人邀客人小憩的地方。 “擘红”是剥荔枝之意,据记载,当年榭旁植有荔枝树,每当荔枝成熟季节,伸手便可摘下新鲜荔枝品尝。

2.草草草堂:为园主人张敬修作画和休息之所,并非一间草堂,亦非草草了事所建,故有联“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是张敬修为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命名的,同时告诫自己:一个人的品行和办事,不能草草轻率。

3.双清室:双清室的结构奇妙,建筑中的地面、天花、窗扇皆以“亚”字为图案。亚字是吉祥之字,繁体左弓右斤,迎合园主人尚武之意。双清室也是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

4.问花小院:出自“云解有情花解语”之句,内种月牙花。院前有临水船厅,名雏月池馆,为夜赏初升雏月之处,内有海底藤木雕,名百乌归巢,有园主题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

5.可堂:东莞可园的主体建筑,楼高15米,底层大厅称可轩。可轩的地面砖铺呈桂花状,又名桂花厅。桂花厅的地板中间有一个小孔,是过去主人为客人送风送香的。旁边有石梯级,上面连接着绿绮楼,与可楼的第二、三层相通。第四层邀山阁,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可远观山川之态,近听市井之声,故联云“大江前横,明月直入”。

6.可湖区:又名花隐园,湖中有钓鱼台、可亭、拱桥、可舟、水榭等。可亭平面六角,清秀挺拨,亭中凉风习习,环顾四周杨柳依依,是读书做诗的好地方,可园第二代主人张桂生最喜欢在此呤诗。可亭与雏月池馆曲桥相接,桥栏饰以“寿”字。可舟又名伏波楼船,仿张敬修心仪汉代伏波将军的水陆两栖作战船而作。可湖区被长堤分为三个区,堤上有红砖拱桥,堤边有竹制水榭,为主人好友居廉、居巢写生之处。沿湖水廊名“博溪渔隐”,参与园林设计的大画家居巢有诗赞道“红窗均车响,直似钓人居”。

梁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

梁园是佛山梁氏私家宅园的总称,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与余荫山房、清晖园、可园并成为“岭南四大园林”。

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华、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陆续建成,至咸丰年间,梁园规模达到鼎盛。

梁园主要包括梁蔼如的“无怠懈斋”,梁九章的“寒香馆”,梁九华的“群星草堂”及梁九图的“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等各具特色的园林建筑。

园中的秀水、奇石、名帖并称“梁园三宝”。梁园内布局精妙、格调高雅;园内佳果盈枝、鸟语花香;亭廊桥榭、堂阁楼台式式俱备,体现了造园主对个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富有岭南水乡特色。

历史背景:

清嘉庆末年,梁蔼如在松桂里首创“无怠懈斋”。

清道光初年,梁九章在西贤里兴建的“寒香馆”群体,及梁九图在松桂里程可则故宅“蕺山草堂”旧址上修建的“十二石斋”;

不久,在先锋古道一侧,梁九华建起了以宅第群 (部曹第) 、祠堂 (刺史家庙) 及园林组成的“群星草堂”群体;而富荣街一侧,梁九图又开辟了大型的“汾江草庐”群体。

咸丰五年(1855年)后,梁园各园的营造者及其后人陆续进行了增修或扩建,如“汾江草庐”增建了东南角的“汾江吟馆”,在“汾江草庐”主体东侧建“无遐堕斋”及北侧“大照壁”等园林设置。

建筑布局

梁园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松桂里。

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

其中的四组园林群体因各自构思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各种“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岭南特有的组景手段式式具备,变化迭出。

1.岭南风韵,小巧玲珑

梁园的造园手法独具珠江三角洲精巧别致的艺术风格和民俗风情,布局构思上匠心独运,沿袭当地聚族而居的习俗,宅第、祠堂及园林建筑通过有机组合,自成体系;空间组织错落有致,聚散得宜,通过石庭、水庭、水石庭等多种组合和变化,营造岭南特有的庭园空间,从而形成动静结合、疏密有度的园林景观。(疏朗者空间开阔,层次分明,意境深远;而紧凑者密而得当,以小见大而无压抑感,有移步换景之效)

轩堂馆舍、廊阁桥亭等各种园林建筑多式多样,在体量及风格上,讲究小巧精致,建筑架构沿用岭南小木作的手法,简朴无华,而各种雕刻装饰构件、窗棂隔扇则颇为讲究,多姿多彩且精美纤巧,充分体现了佛山民间手工艺的风格特色。加上地处四季如春的珠江三角洲,园内植了岭南佳果和岭南特有的竹木,以及奇花异卉,通过对树形的选择剪裁及灌丛的妙用,与建筑物及湖池巧于因借,形成一种“古木蕴秀”“湘帘尽绿”岭南特色。

2.格调高雅,特色鲜明

梁园的造园组景别具一格,立意清新脱俗,以书画家的素养和独到的眼光,刻意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梁园地势平缓,池沼众多,造园者因地制宜,利用大面积的湖池溪涧营造水乡特色的园林景观。梁园的始创人视奇峰异石的设置与组合为造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既有写意式的峰峦山涧、岩壑磴道诸体,亦讲究房前屋后的石景配置,追求一石成形独石成景的特殊效果,以致园内各种奇峰异石多达数百块。

主要建筑

梁园由无怠懈斋、寒香馆、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庐、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等和刺史家庙等建筑物组成

十二石斋:改建于清道光年间,升平路松桂里,梁九图在清初诗人程可则“蕺山草堂”旧址所改建的小型宅园。其内有紫藤花馆、一览亭等。庭园中设置有十二盆黄蜡石盆景,故此得名。

汾江草庐:建于清道光年间,在群星草堂西北侧, 刑部主事梁九图所建,为书斋及雅集觞咏之地。园内有大面积湖池, 夹岸花竹环绕, 并设置韵桥、石舫、个轩、笠亭、种纸处、水蓊坞、锁翠湾诸胜, 别有幽趣。

寒香馆:建于清道光年间, 在松风路西贤里, 四川知州梁九章所建宅园。庭园遍植梅花, 异石林立, 清幽雅致; 厅堂作画室, 并珍藏多种名家书画, 所刻《寒香馆法帖》石亦藏于馆中。

群星草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在松风路先锋古道, 大理寺主事梁九华所建宅园。园内巧布太湖、灵壁、英德等异石, 姿态万千; 亭堂台阁、栏槛回廊以及湖池水榭错落有致, 小巧玲珑。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始建于明代的岭南园林建筑,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岭南四大园林

清晖园主体建筑包括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惜阴书屋、真砚斋、状元堂等。园内植物200多种,且有多棵百年古树、中外名木。

清晖园是中国十大名园、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还是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佛山新八景之一,顺德新十景之一,其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 。

<1>历史背景

明天启元年(1621年),礼部尚书、大学士黄士俊在顺带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

清乾隆年间(1711—1799年),大良进士龙应时购得旧址,修葺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

清嘉庆十年(1805年),龙廷槐建小方园。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龙廷槐之子龙元任扩建,称“清晖园”,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园名。后龙元僖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几经周折转手,龙太常花园后来改称“广大园”。

1959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顺德,指示重点保护,并拨款修复,将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竞勤堂合并,统称“清晖园”。

<2>建筑格局

清晖园布局是大园包小园。清晖园的三大块大体为:由原正门进入的东南角区,中部的旧园区,西北部近年兴建的新园区。区域间虽有分隔,但却以游廊、甬道以及各式小门相互勾连,融为一体。

清晖园格局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清晖园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

<3>主要景点

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竹苑、斗洞、狮山、八角池、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红蕖书屋、凤来峰、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阁等。 ( 池廊+邓小平雕像)

船厅:清晖园的主体建筑是船厅,是仿照珠江画舫“紫洞艇”建筑的两层楼舫。清晖园的船厅纯为旱船,与惜阴书屋真砚斋南楼组群,借带廊旱桥连通,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两侧饰以水波纹。船厅外观为双层船式砖楼,兼备昔日珠江紫洞艇与江苏无锡寄畅园名舫之特色,各处饰以翠竹、芭蕉、蜗牛、波纹等雕刻,上下迂回的楼道,犹如登船的跳板。园林中部的“船厅”是清晖园的精萃所在,是清辉园的主体建筑,船厅为二层楼屋,据说原是小姐绣阁,故又叫“小姐楼”,绣阁与南楼形成船的前舱后舱。

澄漪亭:与船厅互为对景,可平视房舍亭院,以及东岸花亭,还可近望远眺玉堂春以及千年活化石——银杏树。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

碧溪草堂: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称为“百寿图”。通常“百寿图”都是百字构成,而龙家子弟所作此“百寿图”只有九十六个“寿”字。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刻有幽篁丛竹。

<4>园林特色

清晖园整体风格为雅致古朴,尽显了岭南庭院的精髓与江南园林之特色。清晖园内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集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

1.建筑形式:清晖园内建筑物的数量繁多,品种上荟萃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建筑形式:亭、榭、厅、堂、轩、馆、楼、阁、廊、舫等。

2.借景艺术:清晖园没有着力营造假山,其为山之道,即在于远借。清晖园因三面环山,稍筑台阁,即可登高借远处山麓。山势远来,直引至园内池塘,池塘仿如远方山麓脚下的山塘,与山景浑然一体。

3.建筑外观:清晖园的建筑一般不强调屋顶的装饰,出檐不大,檐角不作上翘。在立面处理上,大量采用与门结合在一起的窗牖,即落地窗式的屏门,图案美观、通透玲珑,同时大量使用彩色玻璃来镶嵌棂格。

4.岭南水乡:清晖园有自己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一、水景比重较大;二,装饰多用岭南的花木瓜果(如香蕉、菠萝、杨桃)作图案,以灰雕、木刻、蚀刻玻璃等形式呈现;三,不少建筑有明显的独创性,体现鲜明的地方风格。

5.花窗:清晖园建筑物的窗,形式多样。园内窗子的棂格构成不同的图案。镶嵌材料大量是清代彩色玻璃(部分是蚀刻画玻璃),这是古典园林中罕见的装饰风格。 (雕花地砖+青砖灰瓦)

6.艺术形式:清晖园的建筑物把多种艺术形式运用进来,包括了美术(含绘画、灰塑、木雕、砖雕、玻璃蚀刻、陶艺等)、文学和书法三大类。清晖园内水木清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馈交互融合。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

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 ;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余荫山房始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

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可园、梁园合称为岭南四大园林

历史背景:

清咸丰八年(1858年),邬彬以母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

清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所剩下来,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赏给邬彬。邬彬参考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和在京任职时获贝勒王爷赠送的一幅水粉画,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利用这块土地因地制宜地建造余荫山房。经过五年时间,于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

建筑格局:

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卧瓤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

深柳堂是整个园林的主体建筑。穿过余荫山房景区的大牌坊是两座大祠堂,分别是余荫山房建造者邬彬的祖父和父亲的祠堂,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邬彬当年隐居的私家花园就紧挨着祠堂,再往最深处走有邬彬后人建造的瑜园。

园林特点:

余荫山房视建筑物使用功能,装饰有简有繁,在简朴中显出典雅,繁琐之间却有谐调美感。古典建筑独特的建筑外形是由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高度结合而产生的。建筑的承重体系主要是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结构。

余荫山房具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余荫山房的布局巧妙,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的全部元素尽纳于园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余荫山房的造林之妙在于通过回廊、花窗、影壁的巧妙借景,造就了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绝妙效果,使得小小园中的景致更加深幽广邃。在以模仿自然山水为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中,融入不少来自西方的建筑元素(中西合璧)。有“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

造园四巧:

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满园绿树遮蔽,荫凉幽静,显现“余荫”意境。

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它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园地面积仅为三亩,但内部设计巧妙地当,亭、堂、楼、榭与山、石、池、桥搭配自如,建筑布局紧凑,有条不紊。而且园中有园,景中有景。

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园林建筑分设周边,游人环水而行,深浅曲折,峰回路转,常有未尽之感。

四是书香文雅,满园诗联,文采缤纷。

主要景点:

红雨绿云景观+浣红跨绿廊桥+瑜园+善言邬公祠+卧瓢庐+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文昌阁+挂榜青山+石砌荷池+夹墙翠竹+后花园

深柳堂: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沿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它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形制歇山,堂外开阔廊檐和庭阶直透池面,外表华丽,内部装饰精细,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堂前的铸铁花棚架,缠绕着炮仗花古藤,枝叶茂盛。堂内书香浓郁,珍品极多,木雕精品琳琅满目,名家墨宝闪耀清华。在珍贵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清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在空间组织上,两幢花罩把室内分割成流通的两“厅”。分别利用碧纱橱和扇格分隔成封闭的、私密性很强的、完整的一“室”两“间”,从而使内部空间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