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百态 > 正文

​国家为什么不提倡汉服复兴

2024-08-26 18:27 来源:海蔻通 点击:

国家为什么不提倡汉服复兴

官方之所以不提倡汉服复兴,在于无法提倡。因为自建国以来中华民族被人为地划分为56个民族之后,就无法独自兴汉。而服饰衣冠作为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就无法被提倡了。如果兴汉或提倡穿汉服,那又置其他民族于何地?所以独自兴汉意味着破坏民族团结。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肩负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民族强盛的大任,不兴汉也意味着整个中华民族难以兴盛。所以官方不言,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自埋地雷。

在建国初期,自报民族身份识别多达400多种,最终确定为56个民族。但,历史上,除了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共兴之外,几乎每一次民族融合几乎都伴随着流血冲突,纵观历史,从只统计汉民族与其他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来说,别说400次,也没有多到56次汉民族与其他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史书记载的几次重大的民族冲突,如五胡乱华,蒙元,满清等,所以,这56个民族从哪来的呢?

1954年左右,需要进行民族身份识别的400多个族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有些汉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以谋生的职业作为少数民族名称报上来的。如云南的蔗园人、广东的疍民。

二是前期迁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由于备受后去汉人的歧视,要求承认为少数民族。

三是有些少数民族在民族压迫时代曾以汉族的身份出现,受汉族影响较深,其中又有一部分民族上层统治过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被统治过的少数民族不以为他们是少数民族,而他们却要求恢复少数民族身份。如湘西土家族。

四是一些少数民族在迁徙过程中,民族特征不再明显,但始终受到汉族歧视,仍自认为是少数民族。如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等。

五是分散迁居到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虽然保持着相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但因彼此长期隔离,分别上报了方言的自称。如广西的布状、云南的布依等。

六是有的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后,分别受到当地邻近民族的强烈影响,但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称呼。如滇西北汉族所称的“西蕃”,语言明显不同于藏语、羌语者。

七是有的民族分散在互不相连的各省,各有自己一定的聚居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差别,长期以来被其他民族用同一名称相称,他们自己也始终认同是一族。如西南各省的苗人等。

八是有些民族内部对于该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属于别的民族的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东北的达斡尔等。

其实,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最具身份识别特征的就是其民族灵根,所谓民族灵根就是思想意识,没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哪来的独特灵根?而民族灵根在现实层面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很多所谓的少数民族不具备独特的文化,因为它的文化正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其实也曾是华夏民族,说是汉族也未尝不可。但自从汉朝自封为汉以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朝人有了交往以来,其他周边民族对汉朝所管辖治理的华夏民族的称呼“汉人”,“汉族”就由此产生。

虽然官方承认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尽管56个民族只是人为界定,即便是少数民族,其实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真正的身份仍然是汉族人。但因为长期以来的身份识别导致木已成舟,所以官方就只能站在更宏远的长治久安的目标上统筹兼顾地考虑,所以也就无法兴汉和提倡复兴汉衣冠。

事实上,与其说兴汉,不如说兴华夏。与其说兴华夏,不如说兴汉。因为作为主体民族,汉族仍是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的主力军。但因历史原因,汉族与华夏的关系,华夏与中国内部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已经血浓于水,密不可分。无论怎样,恢复民族自信,首当其冲是让民族文化溶于日常,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衣食住行。无论是复兴哪一民族,只要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搞分裂,不搞矛盾,大家劲往一处使,团结互助,共兴华夏,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