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百态 > 正文

​潮汕“讲古”第一人:陈四文

2024-08-26 18:22 来源:海蔻通 点击:

潮汕“讲古”第一人:陈四文

陈四文,1920年出生于潮阳关埠东湖乡一个商人的家庭,原名叫陈文,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四,所以叫陈四文。他早年的时候,家道比较富裕,兄弟姐妹几个人都有书可读,生活无忧无虑。陈老先生说,他生在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喜欢上了“讲古”:

我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就喜欢“讲古”。我的家庭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家族里的人都住在一起,一些堂族兄弟在茶余酒后,就喜欢谈古论今,从浅说到深,所以在那个时候就耳濡目染。上小学的时候,课间我就喜欢说几句,同学们就都让我讲给他们听,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喜欢上讲古了。

在学校里“讲古”,让陈四文成了一个“业余讲古人”。直到1954年,陈四文才成为了一个“专业讲古人”。

1954年,陈四文在汕头同平路一家铁铺帮人看铺,有时候也会在店里讲古娱乐,大家觉得他讲得不错,都鼓励他转行:

没事做的时候,我就说东说西谈南谈北,随便说,说着说着有人就对我说,你可以去“讲古”啊!当时在汕头“讲古”的人非常多。他们摆着一张草席,拿一本书,边看边说。我就觉得,我是业余的,靠“讲古”来赚钱应该比较难。但是大家就让我试试看。那时候就在铁铺里面讲给大家听,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不错,说我声色俱佳,就鼓励我到外面“讲古”。出去之后,讲着讲着,听的人就越来越多了。1954年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地“讲古”,才变成一个真正的“讲古人”。

陈老先生回忆说,1956年,汕头地区摆着草席“讲古”的有二十几摊,汕头市就把这些人组织了起来,成立了两个组,一个是新声说唱组,一个是民声说书组,他属于新声说唱组。新声说唱组经常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说一些相声,快板之类的。

1958年,汕头成立了民间音乐曲艺团。陈四文被曲艺团吸收去当演员,负责相声和评书。

当时,武汉曲艺团到汕头表演,陈四文观看了他们说的评书,受到很大启发,于是他就把评书的形式运用到了“讲古”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讲古”的表现形式:

本来我们汕头地区的“讲古”,其实就是说书,评书是东北那里的一种表演形式,就是用很生动的肢体语言,像独角戏一样来表演。我当时学习评书,是武汉曲艺团来汕头表演的时候,领导派我去看去学的。看了之后,我就将他们的这种形式模仿过来,从此在曲艺团表演就用评书的形式,说“白嘴”,穿件长衫,拿把扇子。

陈老先生所说的“白嘴”,就是在讲古的时候,抛开书本,通过自己对书本内容的记忆理解,重新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示故事内容。

革新之后的“讲古”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陈四文也对讲古更加的痴迷。在那段日子里,他每天负责讲一段评书,说两个相声,直到1966年。

1966年,成分不好的陈四文被遣送回乡,而家人却都留在了汕头。那段日子,是陈四文最难熬的时间了,然而如今再次提起那段日子,陈老先生却很平静,用他在讲古时惯用的押韵手法,讲述着那个时代他的生活:

最难过的日子就是这段时间了,只有一个人,坐着黄土对着炉,整天脸愁愁。农村做饭是烧草杆的,要不停在那里吹气,不然火就会过了,所以必须“坐着黄土对着炉,整天脸愁愁”。后来在老家呆不住了,我就跟着人流荡江湖,来到了潮州庵埠。

从老家出来之后,陈四文流荡江湖,以“讲古”谋生,直到1978年,才回到了汕头:

回到汕头之后,老的音乐曲艺团已经解散了,就把我编到歌舞团。而我不会歌舞,怎么办呢?领导就因人而异作了安排,在歌舞团里成立了一个曲艺队,我们十几个人组成的这个曲艺队经常到外面进行巡回演出,都是表演相声、评书。

陈四文又一次回到了舞台上,用他形象的表演,给广大的观众带来了欢笑。

听众朋友,“讲古”可以说已经成为陈四文先生终其一生的事业了。1981年退休之后,陈先生并没有离开他熟悉的舞台,离开喜欢他的观众,而是老而弥坚,继续着他的“讲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