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邯郸保卫战:战国最后一次大国博弈,赵国凭何逆风翻盘

2024-08-28 06:10 来源:海蔻通 点击:

邯郸保卫战:战国最后一次大国博弈,赵国凭何逆风翻盘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一招焚书坑儒尽毁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但纵观“老秦家”的历史,此家族对于“坑”字真可谓是情有独钟。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规模空前的两家主力的最后决斗,最终是秦军摘走了胜利的花魁。

面对失败的对手,洋洋得意的统帅白起坑填赵卒四十万,秦皇无动于衷,赵军却自此蓬勃,成功笑到最后,成为战国最后一次大国博弈的赢家。

反对出兵的白起

长平之战已有八月,铺天盖地的喜悦被时间消磨,秦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对赵国的吞并之心,打算给战国历史一个交代。

未料,首战告捷的白起却是一盆冷水迎头浇下。

“长平之事,我方大获全胜,可赵人却死伤不计其数,伤者无以疗,死者不能安,赵人心中窝着一团报仇之火,这形势您真的看不明白么?”

看着一头雾水的秦昭王,白起拿出一张地图,指着燕魏直言其已与赵国结亲,对着齐楚他又言其与赵国交好。

明是齐国却有四国都已成为赵国之联盟,眼下之上策绝非是发动战争。

只可惜,秦王的骨子里留着噬血一般的骄傲。

“寡人既已兴师自不会回头,将军只需领命行事就好”。

王陵率军攻赵之时,王牌将军白起并未在阵营之中,此行为自是秦昭王与之赌气,未料却真真在进围邯郸尝到了甜头。

所谓一发不可收拾,心不甘情不愿的白起直接被秦王一套战袍塞入怀中。

“王君,老朽身骨不宜出战,小胜不过是赵军的虚晃一枪,内则他们已经在军、政、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整顿巩固,邯郸真是攻不得!”

将缺王,王却从不缺将,白起不愿,王陵一再失利,双眼被欲望充红的秦昭王直接派出长平之战的副将王龁领兵,重炮重刀的围攻邯郸。

足足八九个月,信誓旦旦的秦军未能前进半步,倒下之人却是越来越多。

观察时机已到的赵王迅速发动小范围的反击,形势瞬间斗转到了对秦军不利的程度。

可其实,彼时的双方都仅凭一口气吊着,比拼的是战术,是报仇之心,更是毅力。

长平大败秦军的赵国虽然屡屡堪顶秦国之攻击,内里却是“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后的老弱病残。

兵源严重匮乏却依旧打出漂亮的邯郸保卫战,赵国人凭着的就是一腔报仇之心还有比秦国更加谦卑的脑子。

自恃国强的秦国脑子里根本不想联盟一事,姿态总是盛气凌人,反观赵国却是将姿态降的很低,想尽各种方法以求外援。

平原君赵胜大胆启用自荐的毛遂,拉着其与19位门客舟车劳顿的前往楚国,一番“反客为主”的剖析之后,明明国家危在旦夕的是赵国,毛遂的一张嘴却是让楚王也嗅到了危险之气息,忙不迭的出兵援赵。

除却广用贤才,赵国君王更是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网。

邯郸决战并非两国之争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王君的妹妹,凭着这层亲戚,赵国成功说服魏王出兵救邯郸。

盟友已经到位,可取得的效果却是相当之拉垮。

从“毛遂”迷魂阵中清醒出来的楚军只是虚张声势,遥遥予以支持,夸张到秦国兵临城下,攻破邯郸其都来不及救援的距离。

至于姻亲成就的魏军,其虽然派出十万士兵驻扎在与赵国边境接近的邺城,可却一动都不敢动。

“吾攻击赵国,尔等若敢出兵相救,除掉赵国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你魏国”的下马威还在“热气腾腾”,魏国只能持以观望态度。

形势日益危险,如若继续内耗,赵魏两国定会一举灭亡,只可惜魏君想不明白。

幸运,身为清醒者的信陵君勇敢夺权,一路长枪直入,率领魏军打到邯郸城下,才堪堪赶走了秦军,解围赵国于邯郸。

面对魏国对自己熟视无睹,秦昭王自是怒不可遏,甚至放下了对赵之仇,整顿军马决定给魏国点厉害瞧瞧,只是可惜,信陵君先行一步,

魏赵铁盟外加一个闻风而动的楚国,三国大军气势汹汹的联手进攻秦军,极具优势的秦军陷入被动,“多失亡”的垮塌之路正式拉开大幕。

到这个时候,秦昭王依旧妄想凭白起让战局起死回生,未料却又遭遇“窝里横”。

面对秦昭王的好说歹说,白起就好像穿了铠甲般的油盐不进,自知反对君王没有好果子吃,他宁愿留下一句“何罪天下而至此”拔刀自刎。

可就这一句,还被秦昭王用做鼓动战士们反抗,可其实在这之后,白起还说了一句。

“我有罪,最可当死,长平之战,我对不起赵国的数十万士兵”。

这是白起拒绝邯郸攻击赵国的秘密,亦是邯郸之战,赵国拿下战国最后一战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切的源头,都可追溯到长平之战的那场血雨腥风

那是公元前262年,无往不利的秦军攻下黄河北岸与沁丹两水汇流处,天空尚未开发,海陆就是经济往来之核心。

此行此举,秦国直接将攻击对象韩国孤悬在了东北面,可巧就巧在,韩国君王政治谋略不怎样,摔锅脱责却是一把好手。

明眼人都能一眼辨出真假是非的事情,可在赵国接受其割地上党求援之事发生之后,韩国却是倒打一耙,直接跑到秦国面前,脱口就是一句“赵国起兵上党”,顺利将自己从三国战局中摘了个干干净净,让秦国的狙击中心锁定赵国。

同为强国的秦赵自是有着一战的实力,只是可惜赵君走错了关键的一步棋

起初对战秦国之时,廉颇主率下的赵国稳占上风,一举坚壁自守的方针直接将秦军拖疲,伺机反攻后屡获大胜。

只是可惜,赵王的性子太急。

内需推动硬性条件

他理解不了廉颇的慢工出细活,耳根子细软的赵王在秦国的推波助澜下,直接换掉廉颇,让颇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走马上任。

不废一兵一卒只是几句谎话一吹就搬走了廉颇这块绊脚石,秦国洋洋洒洒,属意上位的赵括更是不负众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的招数一摆,秦国真的是憋笑都憋不住。

反观秦国,名将白起想要打赢赵括这挺“笔杆子”真的是轻轻松松。

兵败的赵括率领四十万人投降,战场上的失败乃是兵家常事,可是白起千不该万不该,做出视人命为草菅的不义之举。

“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短短十一字,白起就杀害了数万人,毁掉了上万个家庭的希望。

死在利刃之下的每一个人,固然是赵国的兵,却更是子,是父,是家庭的希望,白起杀掉的是数万人,冥冥之中毁掉的却不只是数万人。

作为秦国的一名将军,白起效忠自己的国家,他急于坑杀也是想趁赵军覆没,兵力近十之七八都被歼灭于长平的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动歼灭赵国,直捣邯郸。

只是可惜,临门一脚的关键之际,秦昭王拽住了他。

“王军虽然大胜,但是死者过半,国库空虚,眼下不是进攻的绝佳时机”。

白起满头雾水,看着与昭王并肩而立的宰相范雎之后却是心下了然。

功高者震住,兵威者更甚,范雎对白起早就心有戒心,闻风而动的赵国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捏君王的多疑之性,派出说客苏代劝说范雎阻挠白起出兵灭赵。

对外赵国遏制秦国进攻之势头外加左右联盟,对内赵王则只需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因为赵国人想要报仇!

人有所图的时候,身体会被唤醒一股无名之力量,正是这股子力量迸发的坚持,让赵国上下砥砺同心,即便前路皆是铜墙铁壁,也是在所不辞。

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是相当之可怕,而这也正是战国最后一战,原处劣势的赵国赢得漂亮的主要原因。

但是归根结底,所谓霸主不过是一时的口头之快,顺应广大人民愿望与要求的统一才是大势所趋,依托阴险狡诈的一时之快绝对不会长久,唯有和平共处,人民的生活才会真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