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杜心武:清末第一保镖,一心为武

2025-01-21 13:11 来源:海蔻通 点击:

杜心武:清末第一保镖,一心为武

1870年,杜心武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镇岩板田村杜家坪。

其父名叫杜桂珍,时为清军都司,在抗击英法联军的战斗中,曾被洋人打伤。

这一年,杜心武尚在母亲怀抱中,清廷下令,赏杜桂珍三品顶戴,要他领兵剿杀以蔡俊为首领的一支义军。

而这蔡俊当年是杜桂珍的部下,在大沽口炮台跟英国人血战时,正是蔡俊教了他的命,因此杜桂珍抗拒朝廷的命令。

抗拒皇命的后果是谁都想得到的。

但杜桂珍主意已定。

当时,杜心武连学名都还没取。

杜夫人恳求丈夫为儿子留下一个名字。

杜桂珍说,就叫慎愧吧,教他一生都要谨慎做人,千万不要习武,也不要做官。

就在这天晚上,杜桂珍失踪了。

朝廷以抗旨的罪名派兵前来抓他,结果扑了一个空。

杜桂珍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家。

杜夫人认为,丈夫一定是死了,以丈夫的性格,他不会抛列下妻儿,隐姓埋名,苟且偷生。

遵照丈夫的嘱托,杜夫人一心教育儿子读古书,务农事。

儿子生性好动,小小年纪就喜欢舞弄刀枪,但还算能够依顺母亲的意愿。

不过,世事未必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进行。

违抗圣命的家属,很自然地受到当地人的歧视。

这一对孤儿寡母,儿子在学堂常挨同学欺负打骂;母亲风韵犹存,经常遭到一些狂蜂浪蝶的袭扰。

有一次,慎愧被同学打出了鼻血,哭着提前回家,本想得到母亲的安慰,不料推开家门,看见母亲一头乱发,衣衫不整,正与一个男人厮打成一团……

慎愧操起父亲用过的长矛,大叫着朝那男人的屁股刺去。

就是在这一天,杜夫人看见才六岁的儿子用毛笔写了四个字:一心向武。

慎愧含泪对母亲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叫慎愧了,我改名叫心武。”

母亲把孩子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孩子仰脸望着母亲,说:“妈,我要保护你。我要习武。”

心武得到母亲的首肯,前住离家不远的夹山寺,向一位僧人拜师练拳。

这位师父名叫景虚,是一个行为古怪的和尚。

他不住僧房,却住在寺中原先种菜打柴的下人用的杂屋里,平日几乎难见踪影。

然而此人是少林正宗出身,后又在武当门下参师,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均臻化境。

加上他心有所寄,授得认真。

二三年工夫,就把杜心武调教得身轻如燕,出掌如刀。

可是,这位师父突然在某一日失踪了。

据说,这人是李自成部将的后代,他得到清朝鹰犬追踪而至的消息,为避免累及他人,所以不辞而别。

既然师父跑了,徒弟只好回家。

杜心武一边在家里等,一边温习师父教过的武功,总以为师父突然会来找他。

哪知日子一天天过去,师父始终音讯杳无。

这时候,十村八里的习武之人已经不是杜心武的对手。就近拜师是不可能了。

有一天,杜心武突发奇想,决定张榜求师。

他在县城的街上贴了这么一张“招师榜”,稚嫩的笔迹中,透出几许狂傲:

小子心武,幼投名师,颇获绝技,然山外有山,是以贴出此榜,有能获胜我一拳半腿者,以师礼之,重金酬之,但如为小子所伤,则无可奉送。

专此。

杜心武

告示贴出数日之内,倒是来了一些应征者。

但在应试中,均被小小年纪的杜心武打在地上动弹不得。

可笑得很,这几个人中几乎没一个会武功的,他们上门应试是另有动机。

据说,有人给他们出主意,这小孩张榜求师是假,想给自己找个爹是真。

杜夫人姿色闻名遐迩,时年才三十多岁,有此等好事,谁不想试试运气?

因此前来应试者,不是当地的土秀才,便是附近的土财主。

直到打落了牙齿、跌痛了屁股,才始知找爹是假,求师是真。

春去秋来,贴出的告示颜色由红变淡,由淡变白。

就在这张告示卷起一角,眼看就要被风揭走的时候,有一只手把它撕了下来,卷成了一个点旱烟的纸煤。

立刻有人告诉杜心武,他的求师榜给人撕了。

杜心武跑来一看,见一个衣衫破烂的男人正半躺在一尊石狮底下吸旱烟。

这人身高不过四尺,头发又黄又稀,额骨高突,酷似一张猴脸。

杜心武怎么看也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武功,于是问道:“知不知道,你点烟的纸煤是我的招师榜?”

这人说:“当然知道。”

杜心武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本事。能不能比试一下?”

这人站起身,却说:“为何不过来拜师父?”

杜心武居然给这句话震住了,小心道:“我不知你尊姓大名。”

这人站起身,把旱烟管插在身后就走,边走边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师父。你就叫我徐矮师,跟我走。”

徐矮师前面走,杜心武后面跟。

杜心武一直出神地望着他身后的那支旱烟管,大概不止三尺长,相比之下,徐矮师四尺高的身材矮得确定有点可笑。

等杜心武回过神来,二人已经到了杜心武的家里。

八个春秋过去,徐矮师已把“自然门”的全部看家本事传给了杜心武。

在第八个中秋节的晚上,徐矮师让杜心武端来文房四宝,自己研墨展笺,将本门派武功真谛写了下来。大意如下:

自然门精义: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自然打法:一粘就走,一走就打。

自然躲影:似不学,似佞人。

自然处世:不自许忠贞以炫于人,亦不自毁气节而弃于世。

自然接物:不多人恩,亦不损人。

自然归根:养到炉火纯青,自然内功告成。

写完之后,徐矮师将笔洗净,套入笔筒,语重心长地对杜心武说:“为光大自然门,我特下道山,总算访得你这位贤徒,今天夙愿已偿,我心无憾。今晚我就要走了,相伴八载,无它可赠,这一纸精义,你要细心领悟,铭记于怀,来日当受用不尽,也不枉为师下山一趟。”

徐矮师离去后,有人传出消息,称杜心武愿意充当保镖,但条件是前往西南方向。

实际上他是欲寻访师父徐矮师。

不日有人求见。

来者是五雷寺住持智云高僧,声称要押送一批珠宝前往云南的大理。

智云高僧说:“如今清朝昏庸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镇压掠夺,云南一带云集了各路豪杰,准备间机起事。但经费日见困难。这批珍宝是祖师遗物,贫僧将它取出,务必送到它该去的地方。”

仅就父亲的遭遇,杜心武就对满清王朝绝无好感。

但清廷的鹰犬到处渗透,他对来人不得不妨。

于是正色说道:“你这可是蓄意谋反,难道不怕我告发你吗?”

智云高僧朗声大笑,说道:“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若此言有虚,老衲死而无憾。”

杜心武笑了。

这年春天,智云扮做经商的老板,将珠宝装入包袱,横搭在一匹白马的背上,和身佩云片花古剑的镖师杜心武一起上路了。

二人避开大路,从风凰出湖南,数月之后进入贵州省的苗区。

当他们翻越落猿岭时,遭到一帮占山为王的匪徒劫持。

匪首名叫李霸羽,外号“高原大煞”,是黔滇边界闻之色变的恶魔。

被众匪徒带进匪窟后,杜心武假装将身佩的宝剑赠送给匪首。

李霸羽将剑置于灯前,一边看剑,一边大声叫好,然后自以为是地说:“这剑产于宋代,名叫云片花古剑。想当年,我在潭州湖湘老煞扁担花处见过它一面,一晃就是二十年了。相传它有三大奇异之处:一是悬于室内可辟妖邪;二是大雷雨前,就能听到轰轰铮鸣;三是用以杀人,刃口不留血痕。因此,扁担花十分珍视,平日秘藏,只在好友相见时略略显示。后来,听说他和一无名游侠相斗,不能取胜,便以此作飞剑,猛然掷出,却被那游侠一个‘袖里乾坤’轻松卷去。等到扁担花邀集人追击时,那游侠早已不知去向了。扁担花后来与我述及,犹自失悔呢!”

说到这儿,李霸羽突然起了疑心,问杜心武:“你是从哪里得到这把剑的?”

杜心武说:“是从师父手中得到的。”

李霸羽大惊:“如此说来,你师父必定是那位武功超人的游侠了。”

杜心武想快点引对方上钩,扭转话题说:“洞主真是高人,此剑异处,算是给你说了个八九不离十了。只是还有一样特异之处,看来你还不知道。”

李霸羽着急起来:“那你赶快告诉我,否则来日与朋友谈起,会说漏此剑的一项长处。”

杜心武从李霸羽手中接过剑,故意慢悠悠地讲解道:“譬如辨龙,须见其飞腾;识虎,须视其扑跃。此剑特异之处在于一一”

杜心武以剑的尖端对着李霸羽,接着说,“你从尖端至剑柄,平面细看一遍,自会发现。”

李霸羽不知是计,果然按照杜心武的话,脸朝剑尖,逼视剑身。

他左看右看,显然没看出什么名堂。

此时是绝好机会。

杜心武不再迟疑,掌心一推,便结果了这该死的强盗。

树倒猢狲散。杜心武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匪窟,放走被押在洞中的全部肉票,缴获的财宝一律分发给了闻讯赶来观看的百姓。

落猿岭的侠举震动了川、黔、滇大西南三省的黑道绿林。

从此,黑道中人只要听说杜心武的大名就提心吊胆。

杜心武与智云高僧再度上路,经昆明,过大理,最后到达交镖地点鸡足山。

让杜心武意料不到的是,在这里居然与阔别了八年多的启蒙师父景虚重逢了。

而且前来接镖的人,正是景虚。

不用说,景虚早已加入了反清组织。

杜心武感慨万千,不知说什么好,指着智云高僧对景虚说:“这位是澧州五雷山寺的住持智云高僧。”

智云和景虚一齐哈哈大笑。原

来他们早就认识,并且这次押镖行动正是他们二人策划的。

智云对杜心武解释说:“原谅老钠一直没向你吐露真言。若一开相会,怕你心情急切,急中出错,始向你说明此行大理与景虚,此外,万一事情失败,也不至于牵累景虚这边。”

景虚与智云作别,带杜心武来到住处。

这天夜晚,景虚与徒弟杜心武促膝长谈。

景虚说:“当年不辞而别,我由湘入川,又由川入滇,为联络志士四处奔波,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推翻清朝。”

正是在景虚的指引下,杜心武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以推翻清廷为宗旨的洪门。

在宣誓仪式上,景虚庄严地问:“你为何要到这里来?”

杜心武答:“来入洪门。”

问:“是你自愿来,还是他人劝你来?”

答:“自愿来。”

问:“何故要入洪门?”

答:“学忠义,杀鞑子。”

问:“入我洪门,为敌所知得杀你,犯我门规也得杀你愿意吗?”

答:“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