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百态 > 正文

​唐朝中期宰相“永贞革新”主持人王叔文生平 王叔文结局 王叔文子

2023-12-14 09:10 来源:海蔻通 点击:

唐朝中期宰相“永贞革新”主持人王叔文生平 王叔文结局 王叔文子

唐代中后期,有一个著名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永贞革新为时不长,不过半年,但雷厉风行,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推行永贞革新的政治集团是“二王八司马”,他们的核心人物和实际领袖是王叔文。
侍读东宫 志同道合

王叔文,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机智多计,明治国之道,柳宗元称他坚明直亮,有文武谋略。他还下得一手好棋,这大概与他胸怀谋略有关。约在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德宗因他读书明道,棋下得好。命他到东宫侍奉太子。太子叫李诵,是德宗的长子,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立为皇太子。王叔文“待诏禁中,一共十八年”。与他同时在东宫侍读的,有翰林待诏王丕。王丕,杭州人善于书法,为太子侍书。二王都是太子老师,和太子朝夕相处。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上,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如前宰相陆帜都相继贬逐出京。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称王称霸,愈来愈嚣张。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间的战争,连年不断。国家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百出。因此,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深刻。李诵关心朝政,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对种种时弊很为不满,颇有改革之志,但这显然与受了王叔文的影响有关。王叔文一向就有“复兴尧舜孔子之道,为民谋取安定”的意志。他比李诵也不过大八岁,入宫之初年仅二、三十岁。君臣既志同道合,又都是血气正盛的青壮年,自然相处不错,很谈得来。王叔文经常一有机会,就与李诵谈天下大事,议论民间疾苦。


一次,李诵在东宫与诸太子侍读讲论政道,谈到了宫市的弊害。宫市是一种虐政。德宗派令宦官当宫市使,负责在长安城中为宫廷购办日用货物。宫市使下置有数百小宦官,派出在外,专在市上采买,实际付价很少,十不偿一,还有的根本不付钱,完全是白日抢夺。老百姓受害很大。白居易有首《卖炭翁》的诗,就是专门讽刺、揭露宫市的。它真实地描述宦官白日行劫,说他们“手持文书口称敕”,将一个卖炭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一车千余斤的炭夺了去。百姓们很痛恨宫市,有的实在忍受不了,在宦官行劫时,奋而反抗,打击他们。谏臣们也交替上疏,请求废除宫市。德宗原是宫市的窝主,哪里肯采纳!在这次东宫议论宫市时,李诵一时激愤,表示说:“我见了皇上,当极力劝谏。”侍读们众口称赞,只有王叔文一人沉默无言,不表态。
李诵对此感到很奇怪,等到众人都退走后,叫王叔文留下,问他:“刚才先生一言不发,是为什么?”王叔文答:“叔文蒙太子信任,有所见解,哪敢不说出来。但本朝制度,太子的职任,只应当关心皇上的寝食安否,不准干预宫外的事。皇上在位已久,如果有人乘机挑拨离间,说殿下收揽人心,那怎么解释得清楚!”李诵闻言大吃一惊。原来德宗猜忌心很强,又性情急躁,刚愎自用,常轻举妄动,这些,作为儿子的李诵自然不会一点不知。李诵晓得王叔文看得远,想得深,是为他的前途考虑,感泣说:“如果没有先生,寡人怎会知道其中的利害。”从此,李诵对王叔文极为尊重,极为信任,东宫的一切事情,都依靠王叔文裁量决定。
王叔文对太子议兴议革,劝善改过,勤于匡扶调护。李诵对王叔文言听计从,这就使他即位后能够委政给王叔文,成为永贞革新的权力支柱和总后台。
密结人才 决策翰林
王叔文确有深谋远虑,他要为革新政治作长远打算。密结人才,组织革新集团,是王叔文为永贞革新所作的主要准备。这是为了使李诵一接皇帝位就可立即使用,迅速推行革新。因此李诵也热心为王叔文援结朝士。翰林学士韦执谊,聪俊有才,能诗善文,三十几岁就进士擢第,应制策高等,拜右拾遗,召入翰林。德宗对他特别宠幸,与他歌诗唱和,让他出入禁中,略备顾问。一次,德宗过生日,李诵献佛像贺寿,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赞文。赞文成,德宗又命李诵赐韦执谊缣(双丝的细绢)帛,以为酬劳。韦执谊到东宫拜谢,李诵对韦执谊说:“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是伟才。”于是韦执谊与王叔文密切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