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百态 > 正文

​《鹿鼎记》中的郑克塽,历史上真实的经历如何?比书中惨多了

2024-10-16 21:48 来源:海蔻通 点击:

《鹿鼎记》中的郑克塽,历史上真实的经历如何?比书中惨多了

文|竹映月江

郑成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儿子郑经和孙子郑克塽与之相比名气要差得很远,关于郑克塽的印象,大多数人都恐怕停留在金庸老先生《鹿鼎记》中的那个忘恩负义、胆小懦弱的花花公子形象。

郑成功像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郑克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先来看一段文字。

郊外,小道上

一辆华美的马车奔驰而来,车上坐着一位二十三四岁年纪的贵族公子,只见这公子仪表堂堂,英俊不凡,身后还跟着数十骑身穿青衣的汉子。

那公子正是台湾延平王次子郑克塽,此次亲赴中原,乃是为了参加河间府举办的“杀龟大会”。

待到了“杀龟大会”举办之时,只见郑克塽身穿明代王公衣冠,手握福建省盟主大权,英姿飒爽,无人能及,瞬间成为会上最引人注目的那颗星。

这便是小说《鹿鼎记》中对郑克塽出场的描写,从小说来看,郑克塽妥妥的王孙公子,富贵荣华于他而言不过信手拈来。

然而,翻开厚重的史书,我们惊讶的发现,历史上郑克塽真实的生活,却和小说描述的大为不同。

01 东宁之变

郑克塽出生于康熙九年,是延平郡王郑经的次子。而延平郡王则是郑成功在明朝的封号,郑氏世袭爵位。

按理说,生在王公家的郑克塽本应该如《鹿鼎记》中描写那样无忧无虑,纵马驰骋,可惜一场政变,生生改变了郑克塽的命运。

郑克塽像

郑克塽有个哥哥郑克臧,为人聪明能干,爱民如子,深受军民的爱戴。同时,郑克臧还是台湾名臣陈永华的女婿。

这样才华出众的长子,郑经自然寄予厚望,他不仅将郑克臧立为世子,还在康熙二十年病危之际,授予郑克臧监国剑印。

按照郑经的设想,长子郑克臧保卫家国,次子郑克塽逍遥江湖,可谓两全其美。

可惜,权力的诱惑让实权人物冯锡范动了心。郑经去世后,冯锡范以“郑克臧非郑氏骨肉”为由,悍然发起政变,杀害郑克臧,而后拥立郑克塽为延平王。

这次政变史称东宁之变。或许是郑克臧死的太过惨烈,就连《台湾外记》中都留下了“臧大骂曰:"蔡添匹夫!尔胆敢弑主"?而刀已刺入腹中矣。聪、明、智、柔四人各挥木棍助打,臧立毙於蔡添、聪、明、智、柔之手”的惨烈记录。

郑克臧死后,郑克塽成为台湾名义上的延平王。然而据《清史稿》记载:“克塽幼弱,事皆决於锡范”,也就是说郑克塽不过是个傀儡,而冯锡范则通过这场政变大权在握,成为台湾实际上的代言人。

02 兵败降清

康熙二十二年,澎湖海战爆发。清军水师在提督施琅的指挥下长驱直入,打得刘国轩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眼见清军势不可挡,台湾小朝廷由此分裂为“主战”与“主和”两派。其中“主战”派建议郑克塽派兵占领吕宋,永保明郑国祚。

郑克塽也想保住祖宗基业,奈何他空有尊位而无话语权,而实力派的冯锡范却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在冯锡范的主张下,郑克塽不得不同意投降清廷,以免步了哥哥的后尘。

据《清史稿》记载:“七月,克塽使请降,琅疏闻。上降敕宣抚,克塽上降表,琅遣侍卫吴启爵持榜入台湾谕军民薙发。”

施琅剧照

当冯锡范等人准备着迎接清军登台等一系列工作时,郑克塽却趁人不备悄悄的把天地会留在台湾的文献资料藏了起来,做完了自己有权决定的最后一件事。

而后,郑克塽及家人便被清廷安排前往北京居住。澎湖的海滩上,再不闻少年克塽爽朗的笑声。

03 北京生活

据《清史稿》记载:“克塽及国轩、锡范率诸将吏出降,诣京师,上授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国轩、锡范皆伯爵”,就是说郑克塽到了北京后,受封为海澄公,还被编入了汉军正红旗。

然而,清廷虽给了郑克塽公爵的尊荣,却时刻担心郑克塽会再次反叛,因此清廷不仅严格限制郑克塽的活动,还不给他任何的职务。

没有职务,就意味着没有俸禄。郑克塽只得坐吃山空,没过多久,从台湾带来的万贯家私就消耗殆尽,郑家的生活因此越过越拮据。

地方官员看到郑克塽虎落平阳,纷纷抢占起郑家的祖产,将郑家在晋江、同安、漳州、广东各地祖产全部霸占。

清廷猜忌和生活穷困的双重打击下,郑克塽忧愁成疾,一病不起。病重期间,郑克塽还在给朝廷上书称“家道贫寒,难以养赡”,可见昔日的延平王,晚年是何等凄凉。

康熙四十六年,年仅37岁的郑克塽病逝于北京。郑克塽病逝后,清廷立刻收回了曾经给予郑克塽的爵位。可怜现实中的郑克塽从未享受过《鹿鼎记》里的花样人生,等待他的,不过是一段又一段如履薄冰身不由己的岁月罢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台湾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