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武氏太极拳及原架108式

2024-08-28 02:02 来源:海蔻通 点击:

武氏太极拳及原架108式

武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传统拳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武禹襄所创。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虽然,继承发展了太极拳。自成一家,却因此而流传不广。

武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 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武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氏太极拳论。武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陈固安、吴文翰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氏太极拳代表人。

身法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 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折叠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

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论释疑

一、"身备五功"解二、释"四两拔千斤"

三、释"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四、释"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五、释"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六、释"人刚我柔谓走,我顺入背谓之粘"

七、释"舍己从人"

八、释"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九、释"着熟"

十、释"懂劲"

十一、释"神明"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十三、释"双重"

十四、释"太极"和"太极拳"

十五、释五字诀中的"呼吸"

十六、释"腾挪闪战"

十七、释"粘黏连随"

十八、释"起承转合"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

基本要领

一、手型:武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武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武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武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q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本段基本功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常用的有:

1.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

2.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3.前进步: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

4.后退步: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5.踩步:先站好无极桩,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

6.独立步: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

练习五阶段

练武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 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

风格与特点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也不同于杨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法严格分虚实,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叫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到四传郝月如(1877--1935)改为不纵不跳。

武氏太极拳推手步法为:进三步半,退三步半,很有特点。

武式太极拳原始架108式,是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霍梦魁先生和其亲传弟子、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本萍先生所传授的。在拳架名称顺序上为了便于学记,有所改动,如云手改为拖挂滚按云手、旋转云手,为了分清两种不同式的云手;倒撵猴改为退转倒撵猴、穿梭后退倒撵猴,这样更加便于分清两种不同式的倒撵猴的演练;转身劈挂撇身捶、践步披身,改为左右伏虎等式。拳式名称的改动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忆,分清同式有两种不同练法,故加以说明。

武式太极拳原架108式的要求是:

身法步法规矩明,筑基之功要扎实,瓦手平脚三点身。

腿似树干脚似根,身似主弓手似弹,米架永功背丝行。

着熟懂劲架推求,弹腿麻腰转必沉,接运蓄发劲要整。

丹气球壁刚柔绵,拳论心解与口授,悟透功练阶及明。

本图解中的动作图照,是笔者的真实拳照。每式的动作都有说明,以便使读者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拳照起式面向正南方。面向读者为南,背向读者为北,面向读者右为东,面向读者左为西,即为四正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为四隅角。可能出现差错,以图解说明为准(本拳架名称说明已标明角度不再赘述)。走架时在整个套路中,对所有动作和姿势的要求,要以实腿足为轴,“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八面转换,身备五弓,眼手身腰步”,有机地配合与统一。要以内气潜转,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身法八要是武式太极拳的纲,还要做到拥劲始终不丢,每式都是圆形运动,故在以下各式图解里不再赘述。

第1式 太极拳起式

也称无极式。意想站在“米”字架的中心,面向正南方,两足并立(中间距离一拳),要做到心静,排杂念,体态自安静,精神提起,身法八要俱在其中,手成瓦垄形,松会阴,全身才能放松。两手心向内与胯前外侧(图1)。

左足向左开出,与肩同宽,同时两手以肩下沉用意向上拥起,高与肩平,两手心向内相对,以身下沉两腿膝弯曲下蹲时,下沉弯曲,手下按与腹平(图2),另有侧视图(图3)。

第2式 左懒扎衣

两手拧裹上掤,同时右足变实,以足跟为轴向左转45度面向东南,左足为虚,以足尖为轴提起向东南上步,手上拥左手与口平,右手与左肘平,接做捋、挤、合(即运蓄)(图4)。

右腿足蹬,全身整劲前涌,劲达四梢(做到前去后撑,即命门下坐),这是两手向前按出(即发也),同时,左足变实,右足为虚,左小腿90度上挺。两手立掌与胸平,左手微前,面向东南(图5)。

右足向前跟步,脚尖点在左足跟后方,两膝相合不靠,紧裹裆,同时,左手向上,右手向下,面向东南(即接手),左实右虚(图6)。

第3式 右懒扎衣

右足往西退步,同时,左手上棚往胸前按至右肘上方,以左实足为轴,身下沉向右转身90度面向西南,右手随转身向上掤起与口平,右足向西南上步,仍左实右虚(图7)。

右手高与口平,左手高与胸平,右手捋,左手挤,两手合挤后发,面向西南,要求与图5相同,变右实左虚(图8)。

见图6,要求相同,只是方向不同,变右手向上,左手向下,面向西南(即接手),右实左虚(图9)。

说明:全套拳架每一式,都含逢转必沉,接运蓄发,发劲时(指定势)前去后撑,“米”字架每式实腿足总是站在米架的中心。凡跟步时是接手,实手接,每式发劲(开)时,均为整身前涌,实腿小腿90度,转身时以实足为轴,走背丝扣。步法进退均为45度角,凡超45度时,是转关、折叠蓄运过程,后45度,是每式的发,打定势。由起式开始拥劲始终不丢圆形运动。太极无根,但又有根。各图解不再赘述。读者要谨记。

第4式 十字手

左足后退时,左手上接,右手往里含,仍右实左虚,两手十字形手心向上,手指与口平,面仍向西南(图10)。

右足为轴向左转45度,两手同时翻腕下按胸前,两手心向外面向正南,两腿右实左虚(图11)。

第5式 正单鞭

左足向正东上步,右足跟蹬整身涌变左腿实小腿90度右足虚,同时两手随之东西拉开,竖掌掌心向外,左手指与眼平,右手指与肩平,面斜向东南(图12)。

第6式 提手上式

左足为转45度,右足跟至左足前方,同时两手随动,左手上提,指高与顶平,手心斜向里。右手插至裆前,掌心斜向上,仍左腿实右腿虚脚尖点地(图13)。

右足向西南上步,脚跟点地,同时,两手上下合裹至胸前,左手与口平,手心向上,右手与左肘平,手心向上。仍左腿实右腿虚,面向西南(图14)

第7式 白鹅亮翅

左足蹬,右腿变实左腿为虚。同时,两手随之打出,右手指高与眼平,掌心向前,左手竖掌按至胸前,指高与胸平,面向西南(图15)。

第8式 左搂膝拗步

左跟步往后退步,同时,左手上拥与眼平,右手下按至左腕上,仍是右实左虚,面仍向西南(图16)。

右脚为轴向左转135度,面东,同时右手上拥至右耳侧方,高与眼平,手心向内,左手捋回至胸前,手心斜向内(图17)。

左脚向东北方向上步,后右脚蹬,同时两手随;左手由胸前搂捋至左胯外前方,右手由胸前立掌按推而出,手高与胸平(图18)。

面向东北(图19)。

第9式 手挥琵琶

右跟步,往后退步,左脚跟回脚尖点地,身向右转45度,面向正东,同时,右手回揉至腹右侧,掌心向下,左手捌至左膝上前方,指高与口平,右实左虚(图20)。

正面图面向东方(图21)。

第10式 搂膝打掌

左脚上步,仍右实左虚,同时右手上拥至右胸前,手高与口平,左手下按至胸平(图22)。

见18图解,但此式方向是正东(图23)。

第11式 上步搬拦捶

右跟步,上步变实,左脚变虚,同时右手翻掌前拥,面仍向东方(图24)。

左足上步,仍是虚步,同时右手捋探变拳至右腰间,左手捌至胸前膝上方(图25)。

右脚蹬,变为左实右虚,同时右拳向前击出,与胸平,左手向回按至右腕上方面向东方(图26)。

第12式 如封似闭

右跟步,后退变右实左虚,同时右拳变掌,向后抽棚,左掌由右掌下穿出,两手高与胸平,面向东方(图27)。

右实足前蹬,变左实右虚,同时两手上托后引翻掌。立掌向前按出,高与胸平,面向东方(图28)。

第13式 抱虎推山

1、右跟步后退,仍左实右虚,同时两手拧裹左手上,指高与顶平,右手左胸前,面向东南。

2、左足为轴向右转身180度西方,右足尖点地,两手姿势不变(图29)。

右足向西北方上步,左实足前蹬变右实左虚,同时右手揉按至右腹前,左手捌按至右膝前上方与胸平,面向西北(图30)。

第14式

右手挥琵琶

见9式,只是方向不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面向西方(图31)。

第15式 如封似闭

见第12式图28,变右实左虚,方向面西方(图32)。

第16式 斜单鞭

见图10,只是方向不同,而向西南(图33)。

见图11,只是方向不同,面向西南(图34)。

见图12,只是方向不同,面向东南(图35)。

第17式 肘底看捶

左实脚外摆,身左转仍左实右虚,同时左手揉捋至左膝前上方,右手变拳拧裹至右腰处,面向东北(图36)。

右足上步震脚变实,左足变虚足尖点地,同时左掌变拳上挑拳眼向里,高与口平,右拳由左肘底击出,拳眼向上,而向北(图37)。

正面向北(图38)。

第18式 右退转倒撵猴

左足向西北上步,仍虚步,同时两手拳变掌,左下按右上提,翻掌拥至胸前,面向西北(图39)。

右足前蹬,变左实右虚,同时左手裹按至小腹前,右手上托竖掌按至胸前,面仍西北(图40)。

第19式 左退转式倒撵猴

右跟步向右后方退步(间距一脚),成90度,左足为轴身右转225度,面向西,两足成八字形,左实右虚,右足尖为轴向西南上步,仍虚步,同时左手翻掌上提托至拇指与口平,右手下按至小腹前,随转身两手下合上托与口平(图41)。

左足前蹬,变右实左虚,身转45度,同时右手裹按至小腹前,左手上托竖掌按至胸前,面向西南(完成此式是270度)(图42)。

第20式 右退转式倒撵猴

与第19式相同,只是方向不同,面向西北(图43~图45)。

第21式 退转式倒撵猴

与第19式相同(图46~图48)。

 第22式 斜飞式

左跟步,后退变实身向左拧,同时两手右穿左按,面向西南(图49)。

步不动变右实左虚,身向右拧,同时两手左穿右按,面向西(图50)。

足上东南上步,为虚,右实足前蹬变左实右虚,同时两手左上拥,手高与肩平,右下揉,手于腰平,面向东南(图51)。

第23式 提手上式见第6式(图52)。

第24式 白鹅亮翅见第7式(图53)。

 第25式搂膝拗步

见第8式(图54~图56)。

第26式 手挥琵琶

见第9式(图57)。

第27式 海底针

步不变右虚左实,两手内合,右手向前穿,出指高与口平,左手右肘里与胸平(图58)。

右足变实左足后退一大步变虚,同时右手翻掌下按至右膝前方,左手翻掌后探按至左胯后方,而向东(图59)。

正面,图前实后虚(图60)。

第28式 上步扇通背

步不变,身向右拧转,同时两掌相合,胸前,两掌心向外,两虎口相对(图61)。

步仍不变,身前移,同时两掌上提与肩平(图62)。

左足上步,仍为虚,右足前蹬,变左实右虚,同时两手左手竖掌向前推出,掌心斜向外,指高与眼平,右手向后捌回,掌心向外,指与眼平,面向东(图63)。

正面图(图64)。

 第29式 转身撇身捶

右足上步虚点左足后跟,同时两掌变拳,向前方合打,右拳在上眼平,左拳在里,高与口平,面向东南(图65)。

右步向后退,左足为轴向右转身135度,同时两拳右下至左胸前,左拳上提左耳旁,接着右足上步,左足蹬变右实左虚。同时右拳打至右膝上方与腰平。左拳打至右足前与胸平,面向正西(图66)。

第30式 上步搬拦捶

左足上半步变实,身左转拧,同时左拳变掌上提,高与眼平,右拳变掌向里拧裹掌心向外至右腹前方,面向正西(图67)。

见第11式图25,面向正西(图68)。

见第11式图26,面向正西(图69)。

第31式 如封似闭

见第3式右懒扎衣,方向西北(图70~图72)。

第32式 十字手见第4式(图73)。

第33式 正单鞭见第5式(图74)。

第34式 托挂云手(右)

右足跟往左足跟合,足尖点地,左实右虚,身向左半拧,同时右手在右足动的同时,先往上托,翻掌下挂,翻掌滚按左胸前,左掌翻掌上托,指与眼平,面向东(图75)。

右足变实,左足跟提起,同时左掌上托翻掌下挂代按至左胯旁,右手掌翻掌往上托拥,至右胸前,身向右半拧,同时上下两掌翻滚挤托至胸前,掌心向上,面向西方(图76)。

左足向后退步,右足变实,同时两掌心下翻向前推按而出,右掌在前,指高与口平,左掌在后,指高与胸平在右腕后,面向西(图77)。

第35式 托挂云手(左)

右足实左足实,手法与图75同,只左右手变换,面向西(图78)。

右足为轴向左转身,手法与图76同,只左右手变换,面向东(图79)。

左足上步,右足前蹬变左实右虚,手法与图77同,左手前,右手后,面向东(图80)。

第36式 托挂云手(右)

图与第34式相同。

第37式 上步乘势

右足为轴向左转45度,左足跟里扣同时变实,同时左掌上翻上提左胸,指与口平,右掌下按右胯前,面向东南(图81)。

上右足,左足蹬,变右实左虚,同时两手合挤与胸平,随蹬足的同时,由胸前穿出,右掌前虎口向上,手高与口平,左掌在后掌心向下,指在右腕后方,手高与口平,面向东南(图82)。

第38式 高探马

右足跟为轴,身向左转135度,右足实,左足尖点地,同时左掌向后掌拍出再挂回胸前,手心向上,右掌随左掌同时穿出,手心向下与口平,面向正北(图83)。

侧面图为定势后图(图84)。

第39式 右分脚

左足向前上步,同时右手翻掌后挂,左手往前,两手上托与口平,在翻掌由胸前下按腹前,左足同时变实,而向正北(图85)。

右腿提膝足尖向下,实腿下沉,精神贯注,同时两手上提至胸前,右手在下,面向西北(图86)。

右足向西北踢出,足尖高与裆平,同时两手前后分开,右手护脚腿,高与腰平,左手外拥护身,手高与眼平,面向西北(图87)。

 第40式 左分脚

方法相同只是手脚不同(图88)。

方向不同定势,面向正北(图89)。

第41式 转身左蹬脚

左分脚落脚向后落为虚,右足为实,同时两掌变拳往里斫,高与胸平,面向北(图90)。

右足为轴向左转身,右实左虚,同时两拳翻转下按至腹前,面向正西(图91)。

提左腿蹬出,脚跟裆平两手与图87相同,面向正西(图92)。

第42式搂膝拗步

由图92落脚右足就蹬,同时两手跟随搂打,两掌变拳,左实右虚,面向正西(图93)。

第43式 践步栽捶

由93图起,上右步右拳由前向下往后向上扬起拳高顶上,左拳往前往上往回搂至左前胸,接着左足向前垫步,右足跃起往前上蹿起,右足在前,面向正西(图94)。

下落时左足在前曲膝为实,右足在后曲膝,同时两拳下击,左拳在左膝外侧,右拳在左膝里前下方,面向正西(图95)。

第44式 翻身白蛇吐信

身起左小腿挺直,仍左实右虚,身向左半转,同时左手按左肩,右肘上抬外拥,而向东北(图96)。

左足为轴向右转身也随转向东,同时右拳向后反击,挂回至右腰旁,左掌随之窜出与眼平,而向正东(图97)。

第45式 二起脚

右足向前垫步,左足起跳,同时左手拍脚面,下落时,左足变实左手变拳落左胯旁,右手掌前推,面向正东(图98)。

左足下沉,右足悬起高与胸平,右手拍脚面,面向东方(图99)。

太极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不敢一丝更改增加,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