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三国中,为何只有孙权迟迟不敢称帝呢?

2024-04-09 15:50 来源:海蔻通 点击:

三国中,为何只有孙权迟迟不敢称帝呢?

公元220年,曹操的“倒霉儿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大魏”。同时宣告正统汉室江山,在这一刻彻底结束。

曹丕的称帝之举,无疑激怒了身体中流淌着大汉之血的刘备, 刘备心想:“好个曹丕小儿,我身为皇叔,又和你老爹曹操同辈同分,可你居然越俎代庖,抢在我前面称帝,你算个什么东西!”于是,公元221年,刘备大骂曹丕的篡汉行为,并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大汉”,呼吁天下百姓联手抗曹。

这样一来,曹魏和蜀汉先后建立帝国政权,而此时的孙权却不为所动,依然当他的吴侯。那么他为何不称帝呢?

孙权称帝名不正言不顺曹丕称帝的手段非常高明,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曹丕逼迫汉献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退位,并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可以说曹丕的帝位是得到了“官方”认可的。而刘备本身就是皇族后人,称帝也属顺理成章。

假如孙权姓刘的话,还可以冒充一下刘邦的后代,假如孙权曾经和汉献帝相处过一段时间,也可以打着汉献帝密诏的旗号。可是孙权偏偏既不姓刘,也没有见过汉献帝,这种情况下孙权想要称帝只能像袁术那样自立门户,然后被天下人口诛笔伐。

所以既不是汉室血脉,又没有官方认可的孙权,“跟风”称帝只会使东吴陷入众矢之的,所以孙权只能暂时放低姿态,等待恰当的时间再考虑称帝。

师出无名,确实很尴尬!当然了,这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时机不合适!

称帝意味着公然对抗,当时孙权拿了荆州,刘备正一肚子火呢?

特别是关羽之死,让刘备和东吴简直就是不共戴天之仇啊,一直叫嚣着要为兄弟报仇。而那是的蜀汉正值巅峰啊,虽然失去了关羽和荆州,但其之前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声势滔天。

孙权没有把握能够抵挡刘备,特别是旁边的曹魏还等着坐收渔利呢!

公元222年,伐吴大军兵败夷陵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含恨而死,从此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之间便立下了无法化解的血海深仇。

好在诸葛亮,从中调解,暂时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这时候也不好称帝啊,诸葛亮之所以有理由联合你,因为你孙权是吴侯,是臣。如果称帝了,他诸葛亮就没法交代了,双方必定再度陷入敌对。

而曹丕,更是师出有名了!

公元223年,曹丕挥师伐吴,誓要收复江东,但占据地利、人和两大优势的东吴大军死守广陵,不识水性且被瘟疫所困的魏军只得退兵。

曹丕伐吴最后以失败告终,曹魏阵营损失惨重,曾经威震江东的大将张辽,因腰部中箭后感染恶疾而死,曹丕也在被东吴将领丁奉追杀时仓皇逃窜,尽失帝王之尊。

孙权前后和蜀汉政权、曹魏政权两大势力结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称帝,必然会同时激怒蜀魏两家,而东吴根本无法抵御蜀、魏的联合进攻(虽然他们两是不可能联合的,但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没有冲突的),孙权贸然称帝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但如果放低姿态只称王不称帝,便能够在受到一方进攻时,拥有向另一方妥协的余地。臣服曹魏是因为曹魏取代了刘汉,可以看做正统,与蜀汉结盟,是因为蜀汉继承汉室,是刘汉血脉,两头都说得通。

所以孙权并不是不能称帝,而是暂时不敢称帝。“说孙权胆子小,不敢称帝,是不是有些黑孙权?”

但孙权的过度谨慎和战略格局低是三国爱好者们有目共睹的,蜀、魏两国都有脉络清晰的战略目标,唯有东吴信奉投机主义,看到益州有利可图就和蜀汉撕破脸皮,瞧见合肥兵力空虚就发兵攻打合肥,合肥久攻不下就去打荆州。

犹如狗熊掰棒子一般没有常性,结果打荆州惹了蜀汉,打合肥惹了曹魏,最终导致蜀魏双方都对东吴恨之入骨。 要不是诸葛亮有大局观,始终坚持联孙抗曹,估计两个都得完蛋。而他最后为何又称帝了呢?首先着皇帝之位啊,孙权也是很眼馋啊,谁都想过过瘾。

而当时恰逢曹丕驾崩,曹魏内部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至于蜀汉,这么些年下来,双方已经建立了坚固联盟关系,属于同一战线。而且这种时候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啊,东吴不用担心他们来对付自己。

而且那个时候,汉室正统论已经过时了,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很重要。于是孙权就乘机称帝了。